阴证忌用寒凉说
内外两证,皆分阴阳。阳证实热,阴证虚热。实热易治,虚热难疗。若以治实热者治虚热,未有不误者也。然而治虚热者,往往以实热之药误人而不悟。何故?盖实热者,表里皆热;虚热者,表热而里不热。人但见其表之热,即不问其里之如何,概以寒凉投之,以为彼既发热,治以寒凉,人必不能议我,病家亦深以为然,而岂知虚宜补而寒宜温哉?
炳按∶药之寒热温凉,即天之春夏秋冬。寒,冬气也;热,夏气也;凉,秋气也。温,春气也。药之大略,如石膏、寒水石、大黄、芩、连、胆草、川柏,皆大寒,冬气也。附子、姜、桂、吴萸、胡椒等热药,夏气也。炙草、黄 、杞子,温和药品,如春气和煦也;赤芍、丹皮、连翘、栀子等等微寒,秋气也。温热两字,要皆分尝。至于阴证阳证,外科宜分,伤寒时气亦宜分,调理杂证,则一言难尽耳。甘温能治大热,李东垣说也。
若甘温可退虚热之说,固耳所未闻。热则如何而知其虚热,曰∶脉必浮大而数,数为热象,而浮大则虚象也。重按不实,中无火也。面红足冷,阳上越也。溲清便溏,神志不乱,则非实火可决矣。奈何复以寒凉投之邪,至如外科之有阴证,其辨尤易,不红、不痛、不肿者,谓之阴证。肿而不痛、痛而不红、不热者,谓之阴证。初起不红肿痛,三五日后渐红肿痛者,亦谓之阴证。瘰 、乳岩、流注、贴骨、鹤膝、横 、骨槽、恶核、失荣、马刀、石疽之属,皆属阴虚,尽在阴疽之类。其要在三五日内,察其皮色之变与不变,热与不热,以分其阴阳。不可因其三五日后之发阳,遂误为阳证,而以寒凉之药,逼邪内陷。治法∶宜用麻黄以开其腠理,姜、桂以解其凝结,熟地以滋其阴虚。其说详载于《外科全生集》。本无庸赘述,因世之治阴疽者,多用寒凉,故特揭之。又鼠 、痰 ,均属阴证,最忌咸寒。如海藻、昆布之类。今人无不用此,名医且然,其他则又何责,可为长叹息者也。

- 阴证忌用寒凉说《市隐庐医学杂着》
- 阴证喉痹《中医词典》
- 阴证论《古今医彻》
- 阴证和阳证《中医诊断学》
- 阴证伤寒《中医词典》
- 阴证发斑《中医词典》
- 阴证似阳《中医名词词典》
- 阴证呃逆《中医词典》
- 阴证似阳《中医词典》
- 阴证本于阳虚辩《侣山堂类辩》
- 阴证似阳《医述》
- 阴证《伤寒心法要诀》
- 阴证似阳《卫生宝鉴》
- 阴证《伤寒六书》
- 阴证似阳歌《伤寒百证歌》
- 阴证《医宗金鉴》
- 阴证头痛《中医词典》
- 阴证《中医词典》
- 阴证阳证《冷庐医话》
- 阴证《中医名词词典》
- 阴证阳证辨《卫生宝鉴》
- 阴针女歌《针灸聚英》
- 阴证阴毒歌《伤寒百证歌》
- 阴掌图各穴手法仙诀《针灸大成》
- 阴证有三说《医学心悟》
- 阴掌图(注)《厘正按摩要术》
- 阴证治《三因极一病证方论》
- 阴掌九穴疗病诀《小儿推拿广意》
- 阴证治验《卫生宝鉴》
- 阴贼方《毓麟验方》
- 阴症《慎疾刍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