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证忌用寒凉说

《市隐庐医学杂着》书籍目录

内外两证,皆分阴阳。阳证实热,阴证虚热。实热易治,虚热难疗。若以治实热者治虚热,未有不误者也。然而治虚热者,往往以实热之药误人而不悟。何故?盖实热者,表里皆热;虚热者,表热而里不热。人但见其表之热,即不问其里之如何,概以寒凉投之,以为彼既发热,治以寒凉,人必不能议我,病家亦深以为然,而岂知虚宜补而寒宜温哉?

炳按∶药之寒热温凉,即天之春夏秋冬。寒,冬气也;热,夏气也;凉,秋气也。温,春气也。药之大略,如石膏寒水石大黄、芩、连、胆草、川柏,皆大寒,冬气也。附子、姜、桂、吴萸、胡椒等热药,夏气也。炙草、黄 、杞子,温和药品,如春气和煦也;赤芍丹皮连翘栀子等等微寒,秋气也。温热两字,要皆分尝。至于阴证阳证,外科宜分,伤寒时气亦宜分,调理杂证,则一言难尽耳。甘温能治大热,李东垣说也。

若甘温可退虚热之说,固耳所未闻。热则如何而知其虚热,曰∶脉必浮大而数,数为热象,而浮大则虚象也。重按不实,中无火也。面红足冷,阳上越也。溲清便溏,神志不乱,则非实火可决矣。奈何复以寒凉投之邪,至如外科之有阴证,其辨尤易,不红、不痛、不肿者,谓之阴证。肿而不痛、痛而不红、不热者,谓之阴证。初起不红肿痛,三五日后渐红肿痛者,亦谓之阴证。瘰 、乳岩、流注、贴骨、鹤膝、横 、骨槽、恶核、失荣、马刀、石疽之属,皆属阴虚,尽在阴疽之类。其要在三五日内,察其皮色之变与不变,热与不热,以分其阴阳。不可因其三五日后之发阳,遂误为阳证,而以寒凉之药,逼邪内陷。治法∶宜用麻黄以开其腠理,姜、桂以解其凝结,熟地以滋其阴虚。其说详载于《外科全生集》。本无庸赘述,因世之治阴疽者,多用寒凉,故特揭之。又鼠 、痰 ,均属阴证,最忌咸寒。如海藻昆布之类。今人无不用此,名医且然,其他则又何责,可为长叹息者也。

炳按∶昆布海藻,含有碘质,能散坚结,解凝痰、痰核、鼠 ,可与行气化痰调肝药相互而用,不可同阴柔寒凝药同用。

1000余本中医古籍txt电子书免费下载

下载《市隐庐医学杂着》 电子书打不开?

下载所有中医书籍

返回《市隐庐医学杂着》书籍目录
  1. 阴证忌用寒凉说《市隐庐医学杂着》
  2. 阴证喉痹《中医词典》
  3. 阴证论《古今医彻》
  4. 阴证和阳证《中医诊断学》
  5. 阴证伤寒《中医词典》
  6. 阴证发斑《中医词典》
  7. 阴证似阳《中医名词词典》
  8. 阴证呃逆《中医词典》
  9. 阴证似阳《中医词典》
  10. 阴证本于阳虚辩《侣山堂类辩》
  11. 阴证似阳《医述》
  12. 阴证《伤寒心法要诀》
  13. 阴证似阳《卫生宝鉴》
  14. 阴证《伤寒六书》
  15. 阴证似阳歌《伤寒百证歌》
  16. 阴证《医宗金鉴》
  17. 阴证头痛《中医词典》
  18. 阴证《中医词典》
  19. 阴证阳证《冷庐医话》
  20. 阴证《中医名词词典》
  21. 阴证阳证辨《卫生宝鉴》
  22. 阴针女歌《针灸聚英》
  23. 阴证阴毒歌《伤寒百证歌》
  24. 阴掌图各穴手法仙诀《针灸大成》
  25. 阴证有三说《医学心悟》
  26. 阴掌图(注)《厘正按摩要术》
  27. 阴证治《三因极一病证方论》
  28. 阴掌九穴疗病诀《小儿推拿广意》
  29. 阴证治验《卫生宝鉴》
  30. 阴贼方《毓麟验方》
  31. 阴症《慎疾刍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