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炮制的起源和发展
中药在制剂及配制成药之前,大部分需要经过各种不同的方法加工处理。这种加工处理的过程,就叫做“炮制”。
中药炮制学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炮制”在古代一名“炮炙”,或称“修治”。它是根据医疗和制剂需要,研究中药炮制理论、操作技术及其发展等内容的一门实用科学。“炮”和“炙”从字面上讲都离不开火。它反映了古代的制药情况。现代操作方法虽然已经大大发展和改进了,但“炮炙”的名称,仍然不能丢。因为中药炮制方法是根据中药传统理论而制定的。中药炮制不仅实践内容丰富,而且有它的科学依据。药材炮制方法是否合理,直接影响着药品质量的优劣。
中药是人类在找寻食物的过程中发现的。古人在使用药物时,为了便于服食,就必然相应地产生了洗涤、打碎、劈成小块等最简单的加工方法。当人类发明了用火以后,不仅能使生食变为熟食,同时也为药物“炮炙”加工具备了客观条件。到了夏商时代,由于酒醋和油盐的发明,以及人们对烹调技术的掌握,对于制药的发展,又起到了促进作用。由此可知,炮制的起源和发展,既非一个时代所产生,更非某一个人所独创,而是我们的祖先在长期生产、生活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在春秋战国时期,我国最早的一部医书《黄帝内经》已有制药的记载。如《灵枢·邪客》篇的半夏秫米汤,其中应用的“法半夏”,即是制过的半夏。到秦、汉、三国时代,已发明了炼丹术。炼丹虽然不能实现统治阶级长生不老的奢望,但在制炼过程中掌握了升华、蒸馏等方法,从而促进了制药化学的发展。到后汉对药物炮制更为重视,张仲景在他所著的《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中,所用方剂大多数注明了炮制,如:麻黄去节,杏仁去皮,附子炮,大黄酒洗等。大约与此同时,我国第一部药学专著《神农本草经》,不但把当时所用的药物功用作了总结,并记载了很多有关炮制的资料,如桑螵蛸用蒸法仍为现代所采用。到了魏、晋、南北朝时代,不仅在炮制方法和技术上有所改进,而且对制药工具的选择也进行了研究,如切制骨碎补时须用铜刀、石榴皮忌用铁器、煎药用瓦罐等,大多与现代科学是符合的。到了唐宋时代,我国第一部制药专著《雷公炮炙论》,把当时流传的炮制方法进行了系统的总结,对后世炮制的发展有很大影响。梁代陶宏景的《本草经集注》是继《神农本草经》之后的药物名著,提到蜜的炼制方法,认为“凡用蜜皆先火煎,拣去其沫,令色为黄,则丸药经久不坏”。这给后世炼蜜法提供了宝贵资料。唐、宋、金、元时代(公元618~1368年),医学昌盛,药物炮制亦随着不断进步,尤其是宋代国家开办官药局,进行熟药官卖,大力提倡制备成药,炮制方法相应地日益发展。如《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所载的炮制法,名目较前增多。同一煨法,就有面裹煨、纸裹煨的分别,比《雷公炮炙论》已有了进一步的发展。明代在药物方面更有辉煌的成就。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专列“修治”一项。《本草纲目》虽非炮制专著,但所载炮制方法,极大部分仍为今天药学界所遵循。此外,缪希雍的《炮炙大法》是一部论述炮炙的专著。它依据药物类别,分成水、火、土、金、石、草、木等十四都,叙述了四百多种药物的炮制方法。从内容来看,对于炮炙法的记载,在前人的基础上,有了进一步的发挥。明代在李时珍《本草纲目》之前,有陈嘉谟的《本草蒙筌》,对炮制问题作了概括性的总结。他说,“制药贵在适中,不及则功效难求,太过则气味反失。火制四:煅、炮、炙、炒也;水制三:渍、泡、洗也;水火共制二:蒸、煮二者焉。制法虽多,不离于此。”他提出了炮制的总要求,阐明了炮制的作用,如酒制升提,姜制发散,入盐走肾而软坚,用醋注肝而住痛,童便制除劣性而降下,米泔制去燥性而和中,乳制润枯生血,蜜制甘缓益元,麦麸皮制抑酷性勿伤上路,陈壁土制借土气以补中焦,乌豆汤、甘草汤制可解毒,致令平和。”这些理论至今仍然有效地指导中医、中药的实践。
到清代,对于药物的研究,大多致力于药物的临床应用,炮制方法只附载于各家本草中。从鸦片战争到解放前夕的一百多年中,由于帝国主义的入侵,使中国陷于半封建半殖民地的地位。中医药学遭受到歧视和排斥,得不到应有的发展。中医药事业受到严重摧残,处于奄奄一息的境地。中药炮制在旧社会的遭遇也不例外。
解放后,中医药在党的中医政策的光辉照耀下,获得了空前未有的发展,与中医中药不可分割的中药炮制也得到党的重视,所以各地的炮制经验,得以相互交流,炮制方法和技术得以迅速提高。
各地将长期以来所积累的炮制经验进行了总结,制订了地区性的中药炮制规范。在编著中国药典时,又根据各地的炮制经验,通过全国中医药人员反复讨论,把我国的传统经验,分别载入药典中,作为一种法定的形式固定下来,成为炮制工作的依据。卫生部中医研究院等单位编写了《中药炮炙经验集成》,这给中药炮制的技术交流和科研工作提供了丰富的、宝贵的资料。为了探索中药材炮制后所起的变化,1954年以来,全国各地有关科研单位,先后通过化学、药理、临床等途径,对150多种中药材进行了下列几方面探索性的研究。
(1)浸泡对药材质量的影响研究:通过对槟榔等药材的炮制研究,发现某些主要成分由于浸泡有所损失,证明不适当的浸泡方法,对药物质量是有影响的。天津市药材公司等单位根据药材的特点,分别采用“喷淋滋润法”、“少泡多润法”、“泡透水尽法”,对传统的浸泡软化方法加以逐步改进,取得较好效果。
(2)药材不同入药部位的研究:有些单位对药材不同入药部位(如:钩藤的钩与茎、枝,当归的头、身、尾,人参的参身与参芦等)的作用及化学成分是否不同作了研究。初步认为:不同入药部位亦无显著差别,分别入药没有必要。
(3)关于药物炮制去毒的研究:几年来对毒药的传统炮制作了较系统的研究,初步探讨了附子(包括乌头、半夏、马钱子、硫黄、甘遂等药材)的炮制原理,证实了中药炮制去毒是有科学意义的。
(4)关于药物加辅料炮制的研究:分别对醋制(延胡索、甘遂、皂矾、自然铜)、酒制(黄芩、黄连、黄柏)、盐制(泽泻)、米泔水制(苍术)等辅料制作原理作了研究。结果有的是有科学道理的,有的则不然。
(5)关于药物炒制的研究:对槟榔、黄柏、麦芽、谷芽、当归、青皮、酸枣仁等药材炒制前后,化学成分、药理、临床疗效的变化,作了比较,认为炒制不同的药材所起的作用也是不同的。
为了适应中医药事业的发展,1959年中国中医研究院创办了中药研究所。成都、北京、南京、上海、江西、湖北、辽宁、黑龙江等中医学院先后成立了中药系。他们把中药炮制作为一门学科进行教学,均设有中药炮制课。
上述情况说明:中药炮制和其他事物一样,是从社会实践中发生和发展起来的。特别是建国以来,中药炮制的生产技术和技术设备,以及科研、教学都得到了巨大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我们一定要用现代科学知识来整理和研究中药炮制的理论和技术,在社会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大搞技术革命,使中药炮制逐步向机械化、电气化发展。

- 炮制的起源和发展《中药炮制》
- 炮制的工具《中药炮制》
- 炮制的意义和目的《中药炮制》
- 炮制的分类方法《中药炮制》
- 炮制的作用《中药炮制》
- 炮制辩《侣山堂类辩》
- 炮制对药物成分的影响《中药炮制》
- 炮制《医述》
- 炮制对药物性味功能的影响《中药炮制》
- 炮制《中医词典》
- 炮制过程中的注意事项《中药炮制》
- 炮制《中医名词词典》
- 炮制十七法《古今医统大全》
- 炮炼法《异授眼科》
- 炮制心法《周慎斋遗书》
- 炮姜《药性切用》
- 炮制学《中国医学通史》
- 炮姜《本草分经》
- 炮制药法《仁术便览》
- 炮姜《本草分经》
- 炮制药歌计六首《珍珠囊补遗药性赋》
- 炮姜《本草分经》
- 炮炙《中医名词词典》
- 炮姜《本草分经》
- 疱疹病毒《医学微生物学》
- 炮姜《药笼小品》
- 疱疹病毒感染《默克家庭诊疗手册》
- 炮《中医词典》
- 疱疹样皮炎《皮肤性病学》
- 炮《中医名词词典》
- 疱疹样皮炎《默克家庭诊疗手册》
《中药炮制》
- 邓来送、刘荣禄(着)
- 前言
- 总论
- 各论
- 第七章 植物类·根及根茎类
- 党参
- 明党参
- 丹参
- 玄参
- 苦参
- 太子参
- 北条参
- 沙参
- 竹节参
- 三七
- 黄精
- 玉竹
- 何首乌
- 地黄(附熟地、生地)
- 射干
- 苍术
- 桔梗
- 白术
- 黄药子
- 白药子
- 当归
- 川贝母
- 浙贝母
- 伊贝母
- 百合
- 薤白
- 山慈菇
- 麦门冬
- 天门冬
- 木香
- 川木香
- 青木香
- 广防己
- 生姜
- 干姜
- 姜黄
- 莪术
- 郁金
- 高良姜
- 山奈
- 骨碎补
- 山药
- 天麻
- 川芎
- 藁本
- 黄芪
- 大黄
- 甘草
- 山豆根
- 半夏(附京半夏、清半夏、姜半夏、盐半夏、半夏曲)
- 附:京半夏
- 附:清半夏
- 附:姜半夏
- 附:盐半夏
- 附:半夏曲
- 附子
- 川乌
- 草乌
- 白附子
- 天南星(附:胆南星)
- 附:胆南星
- 千年健
- 北豆根
- 白芍
- 赤芍
- 川牛膝
- 怀牛膝
- 糯稻根
- 白蔹
- 白前
- 白薇
- 天花粉
- 白头翁
- 天葵子
- 远志
- 知母
- 香附
- 芦根
- 续断
- 白茄根
- 白茅根
- 苎麻根
- 延胡索
- 茜草
- 巴戟天
- 甘遂
- 防风
- 泽泻
- 黄连
- 威灵仙
- 商陆
- 地榆
- 贯众
- 白芷
- 仙茅
- 藜芦
- 漏芦
- 狗脊
- 独活
- 羌活
- 常山
- 百部
- 龙胆草
- 葛根
- 乌药
- 三棱
- 草薢
- 紫菀
- 白及
- 升麻
- 秦艽
- 黄芩
- 胡黄连
- 板蓝根
- 柴胡
- 银柴胡
- 前胡
- 大蓟
- 虎杖
- 小蓟
- 土茯苓
- 藕节
- 第七章 植物类·全草类
- 瞿麦
- 扁蓄
- 紫苏叶
- 紫苏梗
- 麻黄
- 麻黄根
- 细辛
- 茵陈
- 青蒿(附:青蒿梗)
- 附:青蒿梗
- 马鞭草
- 徐长卿
- 鹅不食草
- 半边莲
- 半枝莲
- 莱菔菜(附:莱菔子)
- 附:莱菔子
- 益母草(附:茺蔚子)
- 附:茺蔚子
- 谷精草(附:谷精珠)
- 佩兰
- 泽兰
- 木贼草
- 荆芥
- 藿香(附:藿香梗)
- 石斛
- 金钗石斛
- 肉苁蓉
- 锁阳
- 刘寄奴
- 第七章 植物类·叶类
- 第七章 植物类·花类
- 第七章 植物类·果核类
- 吴茱萸
- 陈皮
- 青皮
- 枳实
- 枳壳
- 木瓜
- 金樱子
- 连翘
- 瓜蒌子
- 诃子(附:诃子肉)
- 榧子
- 山茱萸
- 枸杞子
- 乌梅
- 山楂
- 桃仁
- 杏仁
- 使君子
- 白果
- 酸枣仁
- 芡实
- 薏苡仁
- 莲子
- 莲房
- 谷芽
- 麦芽
- 小茴香
- 白扁豆
- 巴豆
- 马钱子
- 火麻仁
- 大胡麻
- 草果
- 肉豆蔻
- 砂仁
- 益智
- 芥子
- 槟榔
- 荔枝核
- 木蝴蝶
- 黑故子
- 刺疾黎
- 车前子
- 苍耳子
- 栀子
- 菟丝子
- 草决明
- 沙苑子
- 牵牛
- 蔓荆子
- 女贞子
- 五味子
- 牛蒡子
- 葶苈子
- 冬瓜子
- 路路通
- 第七章 植物类·藤类
- 第七章 植物类·皮脂类
- 第八章 动物类
- 人指甲
- 血余炭
- 干蟾
- 紫河车
- 鹿角
- 鹿茸
- 鹿筋
- 虎骨
- 阿胶珠
- 象皮
- 猴骨
- 腽肭脐
- 穿山甲
- 刺猬皮
- 鸡内金
- 五灵脂
- 蝉蜕
- 僵蚕
- 土鳖虫
- 斑蝥
- 红娘
- 蝼蛄
- 蟋蟀
- 蚕砂
- 蜂房
- 蛤蚧
- 虻虫
- 壁钱
- 水蛭
- 地龙
- 乌梢蛇
- 蛇蜕
- 蕲蛇
- 龟板
- 鳖甲
- 珍珠
- 石决明
- 牡蛎
- 瓦楞子
- 珍珠母
- 鱼鳔胶
- 海螵蛸
- 桑螵蛸
- 望月砂
- 第九章 矿物类
- 第十章 其他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