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节 其他制法
既有用水处理,又有进行加热或多种制法配合进行的一种炮制方法,属于其他方法。目的是为了使药物减低或消除毒性,缓和药性,增强疗效,保存固有性能或产生新的作用,和便于贮藏与服用。其他制法包括复制、发酵、发芽、制霜取汁等几种。
一、复制
是用多种制法反复地处理药材,其操作方法除清水煮以外,已见前面各有关章节。因此,这里只介绍清水煮的具体制法:将药材置铁锅或铜锅内,加入超过药材平面2~3寸的清水,用较强的火力,煮沸约2小时取出。复制的目的主要是减低或消除药物的毒性,增强疗效,使鲜品易于干燥。如半夏、天南星、白附子、川乌、草乌、何首乌、紫河车、香附。
二、发酵
药物在一定的温度和湿度下,利用霉菌使其发泡、生霉的方法,称发酵法。发酵的目的为药物经发酵处理,改变原有性能,产生新的作用,以适应临床治疗需要。发酵的方法将含有一定量水分或进行过一定程度加热的药物,铺在容器内用稻草或鲜药草或麻袋盖在上面,或垫在下面,放在温度、湿度适宜的环境进行。温度和湿度对发酵的影响极大。温度过低,或湿度过小(即过分干燥),则不能进行发酵,或发酵进行得很慢。而温度过高,湿度过大,不适应霉菌生长,发酵亦难以进行。一般以温度30°~37℃,相对湿度70~80%为宜。由于微生物的繁殖、产生发酵,使药物表面呈现黄白色的霉衣,内部发生斑点,气味芳香,又无霉气时,进行干燥,最为适宜。制作时间以五、六月份为佳,如淡豆豉、胆南星。
三、发芽
豆、谷、麦类种子经浸、淋水,保持一定湿度和温度,使其萌生幼芽的方法,称发芽法。发芽的目的,主要是通过发芽,改变原有性能,产生新的作用,以适应治疗需要。发芽的方法:取豆、谷、麦类种子,拣去杂质,洗净,夏天浸2~3小时,冬春浸4~6小时。在洗的过程中,将浮于水面的虫蛀空壳捞去,放在能滤水的篾器中,内垫席,或用蒲包装好,上盖稻草或蒲包,保持一定的湿度和温度。每日淋水3~5次。至种子生出幼芽,约2~3分长时取出,晒或烘干。如麦芽、谷芽、大豆卷。
四、制霜
药物通过除去油分,或析出结晶物等方法,制成结晶或粉末,形似寒霜,称为制霜。制霜的目的是为了除去部分油分、降低毒性及副作用,增强疗效,起到一定的治疗作用。制霜的方法,主要有去油取霜和析出结晶二种。
(1)去油取霜:将某些含有油分的药物通过修制,碾成粉末或捣成泥状,加热后,用草纸包裹2~3层,再用纱布包好,压榨去油,每日复碾、换纸、压榨一次。如上法反复多次,至纸上基本无油为止。
(2)析出结晶:将某些盐类药物撒在连皮的瓜瓤上,装入土坛内,加盖封固,置阴凉通风处,使析出结晶凝在土坛外,用毛刷扫下,至坛外无结晶物为止。此外,某些副产品亦称霜。如制鹿角胶时,余留的鹿角残渣称鹿角霜。制霜的有巴豆、千金子、瓜蒌子、肉豆蔻、西瓜霜。
五、取汁
鲜药用捣碎后压榨或火烤的方法,使药物所含的液体大量排出,这叫取汁。取汁的目的是解除某些疾病,特别是热性病后期阴液大伤,或风痰阻塞经络窍道,多以甘凉多汁的药物为宜。如水果、鲜竹之类,本身饱含液体,但渣滓多,煎服不仅冲淡其甘凉滋阴及滑痰利窍的作用,降低其固有疗效,尤其不易使患者所接受,故采用取汁的方法,以适应治疗的需要。如梨汁、藕汁、蔗汁、竹沥、黄荆沥。

- 其他制法《中药炮制》
- 其他职业病《预防医学》
- 其他治法《中医儿科学》
- 其他脂蛋白的化学组成《动脉粥样硬化》
- 其他治疗方法《普通外科学》
- 其他脂蛋白的分类法《动脉粥样硬化》
- 其他自身抗体《免疫学和免疫学检验》
- 其他镇静催眠药《药理学》
- 其他自身抗体的检测《实用免疫细胞与核酸》
- 其他载脂蛋白基因的多态性《动脉粥样硬化》
- 其他组织移植《外科学总论》
- 其他载体《实用免疫细胞与核酸》
- 其它《医学免疫学》
- 其他原发性肿瘤《默克家庭诊疗手册》
- 其它《实用免疫细胞与核酸》
- 其他原发性脱髓鞘疾病《默克家庭诊疗手册》
- 其它《实用免疫细胞与核酸》
- 其他原发性肝癌《默克家庭诊疗手册》
- 其它《实用免疫细胞与核酸》
- 其他浴身方法介绍《中医养生学》
- 其它《实用免疫细胞与核酸》
- 其他有关病症《免疫学和免疫学检验》
- 其它《人体解剖学》
- 其他用于抗心律失常的钙拮抗药还有《药理学》
- 其它RNA分子《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
- 其他因素《神经精神疾病诊断学》
- 其它孢子虫《人体寄生虫学》
- 其他因素《预防医学》
- 其它必需微量元素《临床营养学》
- 其他易逆性抗胆碱酯酶药《药理学》
- 其它病毒性胃肠炎《传染病》
《中药炮制》
- 邓来送、刘荣禄(着)
- 前言
- 总论
- 各论
- 第七章 植物类·根及根茎类
- 党参
- 明党参
- 丹参
- 玄参
- 苦参
- 太子参
- 北条参
- 沙参
- 竹节参
- 三七
- 黄精
- 玉竹
- 何首乌
- 地黄(附熟地、生地)
- 射干
- 苍术
- 桔梗
- 白术
- 黄药子
- 白药子
- 当归
- 川贝母
- 浙贝母
- 伊贝母
- 百合
- 薤白
- 山慈菇
- 麦门冬
- 天门冬
- 木香
- 川木香
- 青木香
- 广防己
- 生姜
- 干姜
- 姜黄
- 莪术
- 郁金
- 高良姜
- 山奈
- 骨碎补
- 山药
- 天麻
- 川芎
- 藁本
- 黄芪
- 大黄
- 甘草
- 山豆根
- 半夏(附京半夏、清半夏、姜半夏、盐半夏、半夏曲)
- 附:京半夏
- 附:清半夏
- 附:姜半夏
- 附:盐半夏
- 附:半夏曲
- 附子
- 川乌
- 草乌
- 白附子
- 天南星(附:胆南星)
- 附:胆南星
- 千年健
- 北豆根
- 白芍
- 赤芍
- 川牛膝
- 怀牛膝
- 糯稻根
- 白蔹
- 白前
- 白薇
- 天花粉
- 白头翁
- 天葵子
- 远志
- 知母
- 香附
- 芦根
- 续断
- 白茄根
- 白茅根
- 苎麻根
- 延胡索
- 茜草
- 巴戟天
- 甘遂
- 防风
- 泽泻
- 黄连
- 威灵仙
- 商陆
- 地榆
- 贯众
- 白芷
- 仙茅
- 藜芦
- 漏芦
- 狗脊
- 独活
- 羌活
- 常山
- 百部
- 龙胆草
- 葛根
- 乌药
- 三棱
- 草薢
- 紫菀
- 白及
- 升麻
- 秦艽
- 黄芩
- 胡黄连
- 板蓝根
- 柴胡
- 银柴胡
- 前胡
- 大蓟
- 虎杖
- 小蓟
- 土茯苓
- 藕节
- 第七章 植物类·全草类
- 瞿麦
- 扁蓄
- 紫苏叶
- 紫苏梗
- 麻黄
- 麻黄根
- 细辛
- 茵陈
- 青蒿(附:青蒿梗)
- 附:青蒿梗
- 马鞭草
- 徐长卿
- 鹅不食草
- 半边莲
- 半枝莲
- 莱菔菜(附:莱菔子)
- 附:莱菔子
- 益母草(附:茺蔚子)
- 附:茺蔚子
- 谷精草(附:谷精珠)
- 佩兰
- 泽兰
- 木贼草
- 荆芥
- 藿香(附:藿香梗)
- 石斛
- 金钗石斛
- 肉苁蓉
- 锁阳
- 刘寄奴
- 第七章 植物类·叶类
- 第七章 植物类·花类
- 第七章 植物类·果核类
- 吴茱萸
- 陈皮
- 青皮
- 枳实
- 枳壳
- 木瓜
- 金樱子
- 连翘
- 瓜蒌子
- 诃子(附:诃子肉)
- 榧子
- 山茱萸
- 枸杞子
- 乌梅
- 山楂
- 桃仁
- 杏仁
- 使君子
- 白果
- 酸枣仁
- 芡实
- 薏苡仁
- 莲子
- 莲房
- 谷芽
- 麦芽
- 小茴香
- 白扁豆
- 巴豆
- 马钱子
- 火麻仁
- 大胡麻
- 草果
- 肉豆蔻
- 砂仁
- 益智
- 芥子
- 槟榔
- 荔枝核
- 木蝴蝶
- 黑故子
- 刺疾黎
- 车前子
- 苍耳子
- 栀子
- 菟丝子
- 草决明
- 沙苑子
- 牵牛
- 蔓荆子
- 女贞子
- 五味子
- 牛蒡子
- 葶苈子
- 冬瓜子
- 路路通
- 第七章 植物类·藤类
- 第七章 植物类·皮脂类
- 第八章 动物类
- 人指甲
- 血余炭
- 干蟾
- 紫河车
- 鹿角
- 鹿茸
- 鹿筋
- 虎骨
- 阿胶珠
- 象皮
- 猴骨
- 腽肭脐
- 穿山甲
- 刺猬皮
- 鸡内金
- 五灵脂
- 蝉蜕
- 僵蚕
- 土鳖虫
- 斑蝥
- 红娘
- 蝼蛄
- 蟋蟀
- 蚕砂
- 蜂房
- 蛤蚧
- 虻虫
- 壁钱
- 水蛭
- 地龙
- 乌梢蛇
- 蛇蜕
- 蕲蛇
- 龟板
- 鳖甲
- 珍珠
- 石决明
- 牡蛎
- 瓦楞子
- 珍珠母
- 鱼鳔胶
- 海螵蛸
- 桑螵蛸
- 望月砂
- 第九章 矿物类
- 第十章 其他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