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概述

《儿科学》书籍目录

发热是多种疾病的常见症状。高热(High Fever)在临床上属于危重症范畴。小儿正常体温常以肛温36.5~37.5℃,腋温36~37℃衡量。通常情况下,腋温比口温(舌下)低0.2~0.5℃,肛温比腋温约高0.5℃左右。肛温虽比腋温准确,但因种种原因常以腋温为准。若腋温超过37.4℃,且一日间体温波动超过1℃以上,可认为发热。所谓低热,指腋温为37.5℃38、中度热38.1~39℃、高热39.1~40℃、超高热则为41℃以上。发热时间超过两周为长期发热。

人体体温调节中枢位于下丘脑。其前部为散热中枢,后部为产热中枢,这两种调节中枢机能彼此相互制约,保持动态平衡,维持体温相对稳定。小儿年龄愈小,体温调节中枢机能愈不完善,可致体温升高。新生儿汗腺发育相对不足,通过汗液蒸发散热受到限制,故天气炎热时,也可致体温增高。

发热与病情轻重有时不一定平行。婴幼儿对高热耐受力较强,即使体温高达40℃,一般情况仍相当好,热退后很快恢复。相反,体弱儿、新生儿即使感染很严重,体温可不高甚或不升。年长儿体温较稳定,若体温骤然升高,全身情况较差,常常反映有严重疾病存在。

热型分为稽留热弛张热间歇热和双峰热等。在一定范围内,热型对疾病的诊断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由于小儿对疾病的反应与成人不同,其热型的表现不如成人典型。加之,近年来抗生素与皮质激素的广泛应用于临床,热型随之发生变化,因而热型的特点,在疾病的鉴别诊断中已失去其原有的重要性。

发热是机体的一种防御反应。发热可使吞噬细胞活动性增强,抗体生成增多,白细胞内酶的活力及肝脏的解毒功能增强,抵御疾病的侵袭,促进机体恢复。因此,如发热不是太高,一般情况尚好,不应盲目或急于降温治疗。但是发热过久或高热持续不退,对机体有一定危害性。可使代谢加快,耗氧量增加,脂肪代谢发生紊乱而致酮血症,发生自身蛋白质的破坏而致消瘦,脑皮质兴奋、抑制功能失调,消化液分泌减少,消化酶活力降低,胃肠功能紊乱等,出现一系列严重症状,加重病情,影响机体恢复,因此应尽快查明原因。

1000余本中医古籍txt电子书免费下载

下载《儿科学》 电子书打不开?

下载所有中医书籍

返回《儿科学》书籍目录
  1. 概述《儿科学》
  2. 概述《儿科学》
  3. 概述《外科学总论》
  4. 概述《呼吸病学》
  5. 概述《外科学总论》
  6. 概述《人体解剖学》
  7. 概述《外科学总论》
  8. 概述《人体解剖学》
  9. 概述《外科学总论》
  10. 概述《人体解剖学》
  11. 概述《外科学总论》
  12. 概述《实用免疫细胞与核酸》
  13. 概述《外科学总论》
  14. 概述《实用免疫细胞与核酸》
  15. 概述《外科学总论》
  16. 概述《实用免疫细胞与核酸》
  17. 概述《外科学总论》
  18. 概述《实用免疫细胞与核酸》
  19. 概述《外科学总论》
  20. 概述《医学心理学》
  21. 概述《普通外科学》
  22. 概述《医学心理学》
  23. 概述《普通外科学》
  24. 概述《医学心理学》
  25. 概述《普通外科学》
  26. 概述《医学心理学》
  27. 概述《普通外科学》
  28. 概述《医学心理学》
  29. 概述《普通外科学》
  30. 概述《医学心理学》
  31. 概述《普通外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