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性
药有温热,又当审详。欲温中以荜茇,用发散以生姜。五味子止嗽痰,且滋肾水,腽肭脐疗劳瘵,更壮元阳。原夫川芎祛风湿,补血清头;续断治崩漏,益筋强脚。麻黄表汗以疗咳逆,韭子助阳而医白浊。川乌破积,有消痰治风痹之功;天雄散寒,为祛湿助精阳之药。
葫芦巴治虚冷之疝气,生卷柏破症瘕而血通。白术消痰壅,温胃兼止吐泻;菖蒲开心气,散冷更治耳聋;丁香快脾胃而止吐逆,良姜止心气痛之攻冲。肉苁蓉填精益肾,石硫黄暖胃驱虫。胡椒主去痰而除冷,秦椒主攻痛而治风。吴茱萸疗心腹之冷气,灵砂定心脏之怔忡。盖夫肾冷,助脾胃,须荜澄茄;疗心痛,破积聚,用蓬莪术。
缩砂止吐泻安胎,化酒食之剂;附子疗虚寒翻胃,壮元阳之力。白豆蔻治冷泻,疗痈止疼于乳香;红豆蔻止吐酸,消血杀虫于干漆。岂不知鹿茸生精血,腰脊崩漏之均补;虎骨壮筋骨,寒湿毒风之并祛。檀香定霍乱,而心气之痛愈;鹿角秘精髓,而腰脊之疼除。消肿益血于米醋,下气散寒于紫苏;扁豆助脾,则酒有行药破血之用;麝香开窍,则葱为通中发汗之需。尝观五灵脂治崩漏,理血气之刺痛。
麒麟竭止血出,疗金疮之伤折;麋茸壮阳以助肾;当归补虚而养血;乌贼骨止带下,且除崩漏目翳;鹿角胶住血崩,能补虚羸劳绝。白花蛇治瘫痪,除风痒之癣疹;乌梢蛇疗不仁,去疮疡之风热。图经云乌药有治冷气之理,禹余粮乃疗崩漏之因。巴豆利痰水,能破积热;独活疗诸风,不论久新。山茱萸治头晕遗精之药,白石英医咳嗽吐脓之人。浓朴温胃而去呕胀,消痰亦验;肉桂行血而疗心痛,止汗如神。是则鲫鱼有温胃之功,代赭乃镇肝之剂。
沉香下气补肾,定霍乱之心疼;桔皮开胃去痰,导壅滞之逆气。此六十种药性之热,又当博本草而取治焉。

- 热性《珍珠囊补遗药性赋》
- 热心痛《中医词典》
- 热休克蛋白《病理生理学》
- 热泻秘方《华佗神方》
- 热眼《中医词典》
- 热泻第六十七问《婴童百问》
- 热眼歌诀《异授眼科》
- 热泻《金匮翼》
- 热罨(yǎn,音掩)《中医词典》
- 热泻《保婴撮要》
- 热药误人最烈论《医学源流论》
- 热泻《证治准绳·幼科》
- 热夜啼《中医词典》
- 热泻《幼幼新书》
- 热夜啼《证治准绳·幼科》
- 热泻《中医词典》
- 热翳《中医词典》
- 热泻《中医名词词典》
- 热因寒用《中医词典》
- 热泄《中医词典》
- 热因热用《中医名词词典》
- 热邪阻肺《中医词典》
- 热因热用《中医词典》
- 热邪阻肺《中医名词词典》
- 热淫《中医词典》
- 热邪消烁津液《凌临灵方》
- 热淫于内治以咸寒《丹溪手镜》
- 热邪散漫《温疫论》
- 热痈《中医词典》
- 热邪传里《中医词典》
- 热油汤火伤《中医词典》
《珍珠囊补遗药性赋》
- 作者:李东垣 朝代:元 年份:公元1271年—1368年
- 序
- 卷一总赋
- 卷二
- 主治指掌
- 卷二用药须知
- 卷三
- 卷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