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头〕

《经络全书》书籍目录

属足太阳膀胱经、督脉之交会(《灵枢》曰∶足太阳之脉,是动则病,冲头痛,目似脱,项似拔。《素问》曰∶伤寒一日,巨阳受之,故头痛。七日,巨阳病衰,头痛少愈。又曰∶热病始于头首者,刺项太阳而汗出止。又曰∶巨阳之厥,则肿首头重,足不能行,发为仆)。又属足阳明胃经。(《灵枢》曰∶足阳明之别,循胫骨外廉,上络头项。又曰∶胃气上注于肺,其悍气上冲头者,循咽,上走空窍。《素问》曰∶阳明所谓客孙脉,则头痛、鼻鼽、腹肿。娄全善曰∶病在胃而头痛者,必下之,方愈也)。又属足少阳胆经(《灵枢》曰∶厥头痛,头痛甚,耳前后脉涌,有热,泻出其血,后取足少阳。李东垣曰∶头痛耳鸣,气虚头痛也,以人参、黄 主之。朱丹溪曰∶东垣青空膏,治少阳头痛)。

又总属手足三阳经、阳维之脉(《灵枢》曰∶手之三阳从手走头,足之三阳从头走足。又曰∶头半寒痛,先取手少阳、阳明,后取足少阳、阳明。《素问》曰∶头上五行,行五者,以越诸阳之热逆也。王启玄曰∶三阳之脉,尽上放头。头者,三阳之会也。张子和曰∶头痛不止,乃三阳受病也。孙景思曰∶今人头风,亦由阳气虚弱。沈承之曰∶头有五行,中行前自发际,循顶下项至大椎,属督脉。前发际上一寸,名神庭穴,属足太阳膀胱、阳明胃经、督脉之会。后发际上一寸,名风府穴;五分,名哑门穴,并属督脉、阳维之会。第二行,去中行左右各开一寸五分,前后各以发际为度,属足太阳膀胱经。第三行,左右各直目瞳子上,前后亦以发际为度,属足太阳膀胱、少阳胆经、阳维之会)。又属足厥阴肝经(《灵枢》曰∶厥头痛,头脉痛,心悲善泣,视头动脉及甚者,刺尽出血,后调足厥阴。《素问》曰∶肝热病者,其逆则头痛员员,脉引冲头也。又曰∶徇蒙招尤,目眩耳聋,下实上虚,过在足少阳、厥阴。注∶徇蒙者,如以物蒙其首,招摇不定;目眩耳聋,皆晕之状也,此为肝厥,宜钩藤散。王海藏曰∶酒浸当归,治诸头痛。盖头痛皆属肝木,故以血药主之。朱丹溪曰∶血虚头痛,从鱼尾上攻,相连头痛者,当归川芎主之,盖在足太阳、足厥阴也)。兼属足少阴肾经(《灵枢》曰∶厥头痛,员员头重而痛,泻头上五行,先取手少阴,后取足少阴。许知可曰∶肝虚为上虚,虚则头晕;肾虚为下虚,虚则头痛。李东垣曰∶有厥逆头痛者,所犯大寒,内至骨髓。髓以脑为主,脑逆,故令脑痛齿亦痛,宜羌活附子汤)。又分属足六经(李东垣曰∶头痛须用川芎。如不应,各加引经药。太阳川芎、阳明白芷、少阳柴胡、太阴苍术、少阴细辛、厥阴吴茱萸。又曰∶太阳头痛,脉浮紧者,川芎、羌活麻黄主之。少阳头痛,脉弦细,寒热往来者,柴胡黄芩主之。阳明头痛,自汗,发热恶寒,脉浮长者,升麻葛根石膏白芷主之。太阴头痛,必有痰,体重、腹痛、为痰癖,苍术半夏主之。少阴头痛,三阴三阳不流行,足寒气逆为寒厥,其脉沉细,麻黄附子细辛汤主之。厥阴头痛,或吐痰沫,冷厥,脉沉缓,吴茱萸汤主之)。

1000余本中医古籍txt电子书免费下载

下载《经络全书》 电子书打不开?

下载所有中医书籍


返回《经络全书》书籍目录
  1. 《经络全书》
  2. 偷针眼门主论《疡医大全》
  3. 《中医词典》
  4. 偷针眼《外科启玄》
  5. 《续名医类案》
  6. 偷针眼《中医词典》
  7. 《外科大成》
  8. 偷针《急救广生集》
  9. 《奇症汇》
  10. 偷针《中医词典》
  11. 《名医别录》
  12. 偷龙咽津《养生导引秘籍》
  13. 《针灸素难要旨》
  14. 痛痒《证治准绳·幼科》
  15. 头孢菌素类《医院药学》
  16. 痛泻要方治痛泻《三十年临证经验集》
  17. 头孢菌素类《药理学》
  18. 痛泻要方治痛泻《邹孟城三十年临证经验集》
  19. 头孢唑啉钠皮试液的配制《基础护理学》
  20. 痛泻要方《汤头歌诀》
  21. 头臂生鸟鹊《急救广生集》
  22. 痛无补法辨《叶选医衡》
  23. 头臂生鸟鹊秘方《华佗神方》
  24. 痛胎《竹林女科证治》
  25. 头扁《中医名词词典》
  26. 痛胎《中医词典》
  27. 头病《育婴家秘》
  28. 痛随利减《此事难知》
  29. 头病《备急千金要方》
  30. 痛伤胃呕《续名医类案》
  31. 头病门《医方考》

《经络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