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症
火症之脉.洪数为顺.细数无力则凶.亦有火盛之极.而脉反沉.小伏匿者.即大易.所谓干之上九亢龙有悔者.是也.脏腑之中.火从何来.气之不得其平为之也.有实火.有虚火.有相火.有燥火.有湿热之火.又有郁火.猛烈之火.无名之火.皆不可以不察也.何谓实火.心火燔灼.胃火助之.元气未损.真精未亏.或因饮酒之蕴热.或因暴热之外侵.目赤.喉痛.胸满.气喘.宜用黄连清心汤.柴胡泻肝汤.黄芩清肺汤之类.若是虚火.东垣之论.确不可易.东垣曰.饮食所伤.劳倦所损.或气高而喘.身热而烦.症似白虎.但脉来洪大.虚而不长.不可以实火投治.当有补中益气汤.补其中气则自愈矣.倘以实火治之.立见危殆.又有相火者.生于虚无.寄于肝肾之间.乃元气之贼.无时而不熬煎真阴.阴虚则病.阴绝则死.急用滋阴地黄汤.填补真阴.务使水壮而火息.一切凉药.毫不可施.至若燥火者.肠胃涩滞.津血不充.大便常闭.先用脾约丸润之.后用地黄固本之剂.若用芩连栀柏.百剂无功.湿火者.湿生乎热.热生乎湿.湿热相生.遂成胀满.或痿与臌.从而生焉.故有大便久秘.及更衣则又溏泄.热在肠胃之外故秘.湿在肠胃之中故溏.宜用柴苓汤加黄柏玄参之类.不可因其泄泻.禁其寒凉.若夫猛烈之火.或从右胁起.或从脐下起.或从足底起.皆为疠症.丹溪以为不可骤用凉药.恐其扑之而愈张.抑之而愈扬.先以甘草煎汤.兼泻兼缓.俟其猖狂少定.量其虚实治之.亦一法也.郁火者.腹中作痛.肌表热.四肢热.摸之烙手.此因过食生冷.郁遏阳气于脾土之宜用清阳散火汤.无名之火一发.即不识人.或狂言失志.或直视声鸣.或手足螈 .或闭目无言.或发数日而终者.或一发便脱者.或卧枕而逝.人不及知者.既无经络之可寻.又无脉症之可据内经所谓暴病暴死.皆属于火者是也.可不审乎.(按人身肝火最烈燔灼无忌善治者先平肝火而余脏之火自缓也)
清阳散火汤

- 火症《医学传灯》
- 火症《傅青主男科》
- 火症《寿世保元》
- 火证喉痹《中医词典》
- 火症《证治汇补》
- 火证发热《竹林女科证治》
- 火症《药症忌宜》
- 火证《明医指掌》
- 火症论治《类证治裁》
- 火证《古今名医汇粹》
- 火症脉候《类证治裁》
- 火证《万病回春》
- 火症章《医学妙谛》
- 火证《古今医鉴》
- 火制法《中药炮制》
- 火证《景岳全书》
- 火治法《石室秘录》
- 火针针具《中医刺灸》
- 火中《中医词典》
- 火针适应范围《中医刺灸》
- 火珠《外科全生集》
- 火针疗法注意事项《中医刺灸》
- 火珠疮《中医词典》
- 火针疗法《中医刺灸》
- 火珠疮《急救广生集》
- 火针操作方法《中医刺灸》
- 火珠疮《奇方类编》
- 火针不可轻用《医门补要》
- 火珠疮门主方《疡医大全》
- 火针(燔针、焠针、烧针)《中医名词词典》
- 火珠疮门主论《疡医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