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岐黄之术】

二、产道

《妇产科学》书籍目录

产道是胎儿娩出的通道,分为骨产道与软产道两部分。

(一)骨产道 通常指真骨盆,是产道重要部分。骨产道的大小、形状与分娩关系密切。

1.骨盆各平面径线 为便于了解分娩时胎先露部通过骨产道的过程,将骨盆分为三个假想平面。

(1)骨盆入口平面 有四条径线(图41)。

子宫收缩的对称性和极性

图40 子宫收缩的对称性和极性

骨盆入口平面 各径线

图41骨盆入口平面 各径线

(1)前后径11cm (2)横径13cm (3)斜径12.5cm

①入口前后径 也称真结合径。耻骨联合上缘中点至骶岬前缘正中的距离,平均值约为11cm。该径线是胎先露部进入骨盆入口的重要径线,其长短与分娩关系密切。

②入口横径 两髂耻线间的最大距离,平均值约为13cm。

③入口斜径 左右各一。左骶髂骨关节至右髂耻隆突间距离为左斜径。右骶髂关节至左髂耻隆突间的距离为右斜径,平均值约为12.5cm。

(2)中骨盆平面 是骨盆腔内的最窄平面,有两条径线(图42)。

①中骨盆前后径 耻骨联合下缘中点,通过坐骨棘连线中点,至骶骨下端连线间的距离。平均值约为11.5cm。

②中骨盆横径 也称坐骨棘间径。在两坐骨棘之间的距离,平均值约10cm,是重要的径线。

(3)骨盆出口平面 有四条径线(图43)。

由两个以坐骨结节间径为其共同底线的三角平面组成。前三角的顶为耻骨联合下缘,两侧边为耻骨的降支,后三角的顶为尾骨尖,两侧边为骶骨结节韧带。

①出口前后径 耻骨联合下缘至尾骨尖间距离为9.5cm,分娩时尾骨尖可向后移1.5~2cm,使前后径伸长至11~11.5cm。

②出口横径 即坐骨结节间径,平均约9cm,是出口的重要径线。

中骨盆平面各径线

图42 中骨盆平面各径线

骨盆出口各径线(斜面观)

图43 骨盆出口各径线(斜面观)

(1)出口横径约9cm (2)出口前矢状径6cm (3)出口后矢状径8.5cm

(3)前矢状径 由耻骨联合下缘至坐骨结节间径的中点距离。平均长约6cm。

(4)后失状径 骶尾关节至坐骨结节间径的中点距离。平均值约为9cm。

若出口横径稍短,而出口后矢状径较长,两径相加大于15cm时,一般大小胎儿可通过后三角区经阴道娩出。临床上单纯出口平面狭窄少见,多同时伴有骨盆中平面狭窄。

两侧耻骨降支在耻骨联合下方形成一接近直角结构,称耻骨弓。

2.骨盆轴与骨盆倾斜度

(1)骨盆轴 为连接骨盆各假想平面中点的曲线,又称产道轴。此轴上段向下向后,中段向下,下段向下向前(图44)。具有一定屈度,分娩时胎儿即沿此轴娩出。

(2)骨盆倾斜度 妇女直立时,骨盆入口平面与地平面所形成的角度,称骨盆倾斜度。一般为60°。若角度过大,常影响胎头衔接。

产道的形成及产轴

图44 产道的形成及产轴

(二)软产道 是由子宫下段、子宫颈、阴道及骨盆底软组织构成的管道。

1.子宫下段的形成 子宫下段由子宫峡部形成。非孕期时长约1cm的子宫峡部,于孕12周后逐渐扩展成为宫腔的一部分,至孕末期子宫峡部被拉长、变薄,形成子宫下段。临产后宫缩进一步使子宫下段拉长,达7~10cm,构成为软产道的一部分。由于子宫肌纤维的缩复作用,子宫上段的肌层越来越厚,子宫下段被牵拉扩张越来越薄(图45)。由于子宫上下段的肌壁厚薄不同,在两者之间的子宫内面有一环状隆起,称生理性缩复环(图46)。

宫颈扩张及子宫下段形成

图45 宫颈扩张及子宫下段形成

软产道在临产后的变化

图46 软产道在临产后的变化

2.子宫颈的变化

(1)子宫颈管消失 临产前的子宫颈管长约2cm,初产妇较经产妇稍长些。临产后的规律宫缩,牵拉子宫颈内口的子宫肌及周围韧带的纤维,加之胎先露部支撑前羊水囊呈楔状,致使子宫颈内口向上外扩张,子宫颈管形成漏斗形,此时子宫颈外口改变不大。随后,子宫颈管逐渐变短直至消失,成为子宫下段的一部分。初产妇多是子宫颈管先消失,子宫颈外口后扩张;经产妇则多是子宫颈消失与子宫颈外口扩张同时进行(图47)。

(2)子宫颈口扩张 临产前,初产妇的子宫颈外口仅容一指尖,经产妇则能容纳一指。临产后,子宫颈口扩张主要是子宫收缩及缩复向上牵引的结果。此外,胎先露部衔接使宫缩时前羊水不能回流,由于子宫下段的蜕膜发育不良,胎膜易与该处蜕膜分离而向子宫颈突出,形成前羊水囊,以助子宫颈口扩张。胎膜多在子宫颈口近开全时破裂。破膜后,胎先露部直接压迫子宫颈,扩张子宫颈口作用进一步加强。随着产程进展,子宫颈口开全时,足月妊娠胎头方能通过。

3.骨盆底、阴道及会阴的变化 前羊水囊及胎先露部先将阴道上部撑开,破膜后先露下降直接压迫骨盆底,使软产道下段形成一个向前弯屈的长筒,前壁短后壁长,阴道外口向前上方,阴道粘膜皱壁展平使腔道加宽。肛提肌向下及向两侧扩张,肌束分开,肌纤维拉长,使会阴体变薄以利胎儿通过。阴道及骨盆底的结缔组织和肌纤维,妊娠期增生肥大,血管变粗,血运丰富,故临产后会阴可承受一定压力。但分娩时如保护会阴不当,也易造成损伤。

子宫颈管消失与子宫颈口扩张步骤

图47 子宫颈管消失与子宫颈口扩张步骤

1000余本中医古籍txt电子书免费下载

下载《妇产科学》 电子书打不开?

下载所有中医书籍


返回《妇产科学》书籍目录
  1. 产道《妇产科学》
  2. 产程进展缓慢《默克家庭诊疗手册》
  3. 产道损伤《妇产科学》
  4. 产程分期《妇产科学》
  5. 产多《孙真人海上方》
  6. 产宝丸《奇方类编》
  7. 产法《诸病源候论》
  8. 产宝散《回生集》
  9. 产防运法《诸病源候论》
  10. 产宝方论(妇科心镜 上)《古今医统大全》
  11. 产风眼《中医词典》
  12. 产(疒^颓)《中医词典》
  13. 产妇《中医词典》
  14. 《中医词典》
  15. 产妇《胎产指南》
  16. 镵针主治法歌《医宗金鉴》
  17. 产妇腹中痒《古今医统大全》
  18. 镵针《中医词典》
  19. 产妇腹中痒《外科证治全书》
  20. 镵针《中医名词词典》
  21. 产妇感寒,上攻则心痛,下攻则腹痛,且血块又痛《胎产指南》
  22. 镵石《中医词典》
  23. 产妇忌慎法六首《外台秘要》
  24. 蟾酥丸《外科传薪集》
  25. 产妇禁用诸药《胎产指南》
  26. 蟾酥丸《奇方类编》
  27. 产妇痢不分红白《胎产指南》
  28. 蟾酥丸《冯氏锦囊秘录》
  29. 产妇流注《胎产指南》
  30. 蟾酥丸《冯氏锦囊秘录》
  31. 产妇麻后无乳《麻科活人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