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胃迷走神经切断术
胃迷走神经切断术在国外曾广泛应用于单纯性溃疡病的治疗。据Dragstedt 总结了800例迷走神经切断术的经验,认为本法是一种有效而安全的手术方法,可以代替胃大部切除术治疗十二指肠溃疡。但一般来说,关于迷走神经切断的确实指证和远期疗效尚无结论。
胃迷走神经切断术有三种类型:
1.迷走神经干切断术 是最早提出来的术式。约在食管裂孔水平,将左右二支腹迷走神经干分离清楚,并将神经干切除5~6厘米,以免再生(图2-50)。根据情况,再行胃空肠吻合或幽门成形术,甚至胃部分(50%)切除术。其缺点:①由于腹迷走神经干尚有管理肝、胆、胰、肠的分支,均遭到不必要的切断,造成上述器官功能紊乱。②胃张力及蠕动减退,其结果胃排空迟缓,胃内容物潴留。③顽固性腹泻,可能和食物长期潴留,腐败引起肠炎有关。迷走神经干切断术因缺点多,目前临术上很少应用。
图2-50 迷走神经切断手术示意图
2.选择性迷走神经切断术 将胃左迷走神经分离清楚在肝支下切断,同样胃右迷走神经分离出腹腔支下,加以切断(图2-50),从而避免了发生其他器官功能紊乱。 为了解决胃潴留问题,则需加胃引流术,常用的引流术有:①幽门成形术。在幽门处作纵行切开,横形缝合,或在幽门处沿胃大弯到十二指肠作一倒“U”字形切开后再胃十二指肠缝合。②胃窦部或半胃切除,再胃十二指肠或胃空肠吻合。③胃空肠吻合,吻合口应在胃窦部最低点以利排空。
选择性胃迷走神经切断术,是迷走神经切断术的一大改进,目前国内外广泛应用,有些地方被推荐为治疗十二指肠溃疡首选术式。但此法也还存在不少问题,如由于迷走神经解剖上的变异,切断迷走神经常不完善,神经再生也属可能,仍有不少溃疡复发。加以胃窦部或半胃切除时,虽有着更加减少胃酸分泌的优点,但也带来了胃切除术后的各种并发症的缺点。因此该术式亦非理想。
3.高选择性胃迷走神经切断术 此法仅切断胃近端支配胃体、胃底的壁细胞的迷走神经,而保留胃窦部的迷走神经,因而也称为胃壁细胞迷走神经切断术或近端胃迷走神经切断术。手术时在距幽门5~7厘米的胃小弯处,可以看到沿胃小弯下行的胃迷走神经前支入胃窦部的扇状终未支(鸦爪)作为定位标志,将食管下端5~7厘米范围内的进入胃底、胃体的迷走神经一一切断,保留进入胃窦部的扇状终末支(图2-51)。
图2-51 高选迷切示意图
高选择性胃迷走神经切断术的优点:①消除了神经性胃酸分泌。消除了溃疡病的复发的主要因素。②保留胃窦部的张力和蠕动,不需附加引流术。③保留了幽门括约肌的功能,减少胆汁反流和倾倒综合症的发生机会。④保留了胃的正常容积,不影响进食量。⑤手术较胃大部切除术简单安全,操作也不比选择性迷走神经切断术复杂。
这是一种新发展起来的手术,应用日益增多。从理论上讲,应是治疗十二指肠溃疡较为理想的手术方法,但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如迷走神经解剖上的变异,切断不易保证安全,神经的再生也没有解决,所以仍有一定的复发率。另外分离胃小弯的血管范围广,有造成胃小弯缺血、坏死和穿孔的可能。对胃溃疡的治疗不如胃大部切除术。临床上应用为期尚短,确实疗效有待进一步观察。
- 胃迷走神经切断术《普通外科学》
- 胃脉论《内经博议》
- 胃泌素《常用化验值及意义》
- 胃脉《脉理求真》
- 胃泌素瘤《默克家庭诊疗手册》
- 胃脉《古今名医汇粹》
- 胃泌素细胞抗体(GastrinCell antibodies, GCA)的检测《实用免疫细胞与核酸》
- 胃脉《中医词典》
- 胃内消化《生理学》
- 胃苓丸(加味胃苓丸)《增订叶评伤暑全书》
- 胃疟《中医词典》
- 胃苓丸《万氏秘传片玉心书》
- 胃疟《灵素节注类编》
- 胃苓丸《奇方类编》
- 胃疟《扁鹊心书》
- 胃苓汤治痢如神《奇方类编》
- 胃疟二方《本草乘雅半偈》
- 胃苓汤(加减胃苓汤)《万氏秘传片玉心书》
- 胃脾韧带《人体解剖学》
- 胃苓汤(加减胃苓汤)《万氏秘传片玉心书》
- 胃气《中医名词词典》
- 胃苓汤(加减胃苓汤)《仁术便览》
- 胃气《中医词典》
- 胃苓汤《瘴疟指南》
- 胃气《医述》
- 胃苓汤《万氏秘传片玉心书》
- 胃气不和《中医名词词典》
- 胃苓汤《仁术便览》
- 胃气不和《中医词典》
- 胃苓汤《仁术便览》
- 胃气不和《幼幼新书》
《普通外科学》
- 第一章 颈部常见疾病和创伤
- 第一节 甲状腺疾病
- 第二节 颈部肿瘤
- 第三节 颈部创伤处理特点
- 第二章 乳腺疾病
- 第一节 解剖生理概要
- 第二节 乳房检查
- 第三节 急性乳房炎
- 第四节 乳腺囊性增生病
- 第五节 乳房肿瘤
- 第三章 腹外疝
- 第四章 急性腹膜炎
- 第五章 溃疡病及并发症和胃癌的外科治疗
- 第一节 溃疡病的外科治疗
- 第二节 溃疡病的并发症
- 第三节 胃癌的外科治疗
- 第六章 肠梗阻
- 第七章 阑尾炎
- 第八章 胆胰疾病
- 第一节 胆囊炎、胆石症
- 第二节 胆道蛔虫病
- 第三节 急性胰腺炎
- 第四节 乏特氏(Vater)壶腹周围癌
- 第九章 肝脾疾病
- 第十章 腹部创伤
- 第十一章 结肠癌、直肠癌
- 第十二章 肛管、直肠常见疾病
- 第十三章 周围血管疾病及周围大血管损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