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传染源

《流行病学》书籍目录

传染源(source of infection,reservoir)是指体内有病原体发育、繁殖并能排出病原体的人和动物。具体地说,就是传染病的病人、病原携带者和受感染的动物。在流行病学上,宿主是传染源的同义词。

(一)病人作为传染源

病人是重要传染源,因为病人体内存在着大量病原体,而且病人的某些症状有利于病原体排出,如麻疹百日咳及一些呼吸道传染病咳嗽痢疾霍乱及一些肠道传染病腹泻,这些症状使易感者增加受染机会。有些无病原携带的传染病,如麻疹、天花水痘等,病人是唯一的传染源。

传染病病程经过可分为潜伏期、临床症状期、恢复期。各期作为传染源的作用不同,主要取决于是否排出病原体、排出量和频度。

1.潜伏期(incubation period) 自病原体侵入机体到临床症状最早出现的这一段时间称为潜伏期。潜伏期的长短主要与病原体在机体内繁殖时间有关。此外,也受病原体的数量、定位部位及其达到定位器官的途径等因素的影响。潜伏期有的很短,例如,葡萄球菌食物中毒,只有数小时。长的可达数月、甚至数年,如狂犬病麻风艾滋病等。常见的潜伏期为数日至十数日,如麻疹、伤寒猩红热。即便是同一种疾病,其潜伏期也不尽相同,但大多数局限于一个范围内。通称的某病的潜伏期是指最常见的潜伏期,例如水痘的潜伏期最短10天,最长21天,最常见的潜伏期是14~18天。

潜伏期的流行病学意义及其应用:

(1)潜伏期的长短可影响疾病的流行特征。一般短潜伏期传染病来势猛,停息快,常呈爆发型,如流行性感冒;而长潜伏期传染病的流行持续较久。

(2)根据潜伏期判断患者受染时间,以追索传染源和确定传播途径。

(3)根据潜伏期的长短,确定接触者的留验、检疫或医学检验期限。一般以常见潜伏期增加1~2天。对危害严重的传染病可按最长潜伏期或有关规定予以留验或检疫。

(4)根据潜伏期确定免疫接种时间,如麻疹只有在潜伏期最初5天内施行被动免疫才能有效。

(5)根据潜伏期评价某项预防措施效果。如实施某项预防措施以后,经过一个潜伏期后病例下降,可认为有可能与该项预防措施有关。

2.临床症状期(clinical stage) 为出现该病特异性症状和体征的时期。病人在临床症状出现的前驱期或稍后,机体的组织已遭损害,因而开始排出病原体,起传染源作用。许多疾病对周围的危害性随病程的发展而加重。重症病人所排出的病原体量较大,轻型患者排出量较小,例如,细菌性痢疾、伤寒、百日咳等。此外,有些疾病在临床症状期开始不久,病原体的排出即告停止,如麻疹、水痘;也有的逐渐减少,如百日咳、鹦鹉热。

病人的传染源作用不仅取决于所排出的病原体量的多少,而且也有赖于病人的行为特点,因为这些特点可以抑制或促进疾病传播。重症病人即使处于隔离条件下,也难以完全根绝向外传播的可能性,例如,在隔离条件不佳或亲友到医院探视病人时,均可导致传播。轻型或非典型病人往往不加隔离,他们可以自由活动,故流行病学意义较大。个别轻型病人由于从事膳食工作或托幼机构工作,而导致疾病在该单位爆发或流行,屡见不鲜。

具有慢性临床过程的病人,由于持续排出病原体,因而对周围健康人群威胁拖长,例如结核病病人。

3.恢复期 临床症状消失,病人进入恢复期。此时,机体在传染过程中所引起的损害逐渐恢复正常状态,免疫力也开始出现,病人体内的病原体迅速被清除,即不再成为传染源,如天花、麻疹。但有些传染病白喉、伤寒、痢疾、病毒性乙型肝炎等,在恢复期仍可排出病原体,继续作为传染源。有些疾病排出病原体的时间很长,甚至终身作为传染源,如部分伤寒病例可成为慢性带菌者。所以,不同类型疾病的恢复期有不同的流行病学意义。

传染期:传染病患者排出病原体的整个时期称为传染期(period of infection)。其长短因病而异,即使同种疾病,它的传染期也未必完全相同。传染期可通过病原学检查和流行病学调查结果判定。传染期的长短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疾病流行特征。传染期短的病,所引起的续发病例成簇出现,每簇病例之间有一定间隔,间隔期限相当于该病的潜伏期。若传染期长的病,续发病例陆续出现、拖的时间很长。传染期是决定传染病病人隔离期限的重要依据。

(二)病原携带者作为传染源

病原携带者(carrier)是指没有任何临床症状但能排出病原体的人。病原体携带者按携带病原的不同而相应称为带菌者、带病毒者、带虫者等。病原携带者又可分为以下三种:

1.潜伏期病原携带者(incubatorycarrier)在潜伏期内携带病原体者,称为潜伏期携带者。此型携带者多在潜伏期末期排出病原体,故有人认为它实质上属于传染病的前驱期。如霍乱、痢疾、伤寒、水痘、麻疹和甲型肝炎等。

2.恢复期病原携带者(convalescentcarrier)从急性期进入恢复期的病人仍持续排出病原体者称为恢复期病原携带者。如伤寒、痢疾、白喉、流行性脑脊髓膜炎、乙型肝炎等。一般情况下,恢复期携带状态持续时间较短,但少数病人则持续较久,个别甚至可持续多年,乃至延续终身。凡病原携带者在3个月以内,称为暂时性病原携带者(transitory carrier),超过3个月以上的称为慢性病原携带者(chronic carrier)。慢性携带者往往呈间歇性排出病原体现象,故应多次反复检查,至少连续3次阴性,才可认为病原体携带状态已经消除。对这类病原携带者管理不善,往往可引起疾病爆发或流行。

3.健康病原携带者(healthycarrier)整个传染过程均无明显症状而排出病原体者称为健康病原携带者。这种携带者只能由实验室检验方法证实。例如,白喉、猩红热、流行性脑脊髓膜炎、脊髓灰质炎、霍乱、乙型肝炎等。健康携带者可能是隐性感染的结果。此型携带者排出病原体的数量较少,时间较短,因而流行病学意义相对较小。但是,有些疾病如流行性脑脊髓膜炎、脊髓灰质炎等健康病原携带者为数众多,可成为重要传染源。

病原携带者作为传染源的意义大小,不仅取决于携带者的类型、排出病原体的数量,持续时间,更重要的取决于携带者的职业、生活行为、活动范围,以及环境卫生状况、生活条件及卫生防疫措施等。

(三)受感染的动物作为传染源

在自然状态下,可从脊椎动物传给人的传染性疾病称为动物病(zoonosis),亦称人畜共患病。

1.人畜共患病的分类

(1)以动物为主的人畜共患病:病原体在动物间传播保持延续,在一定条件下传播给人,但在人间不会引起传播。人好比流行的“死胡同”,即使人被感染,被感染者也不能传给另一个易感者。例如,旋毛虫病、狂犬病、钩端螺旋体病森林脑炎等。

(2)以人为主的人畜共患病:病原体主要靠人延续世代。例如,阿米巴病,人型结核等。

(3)人畜并重的人畜共患病:人畜作为传染源的作用并重,并可互为传染源。如血吸虫病

(4)真性人畜共患病:病原体必须以人和动物作为终宿主和中间宿主的人畜共患病,如牛、猪绦虫病

2.作为传染源的动物 举例:

(1)家畜

牛、绵羊:炭疽布鲁菌病、钩端螺旋体病等。

山羊:血吸虫病、布鲁菌病。

马、驴、骡:炭疽、狂犬病、放线菌病、马鼻疽

骆驼:炭疽、狂犬病、鼠疫流行性乙型脑炎等。

猪:钩端螺旋体病、流行性乙型脑炎、布鲁菌病、旋毛虫病等。蜱传斑疹伤寒、空肠弯曲菌肠炎等。

(2)野生哺乳动物

狼:狂犬病、钩端螺旋体病等。

啮齿动物:鼠疫、钩端螺旋体病、血吸虫病、利什曼病、森林脑炎、流行性出血热弓形体病恙虫病兔热病地方性斑疹伤寒、布鲁菌病、沙门菌病等。

(3)鸟类(家禽及野禽):流行性乙型脑炎、鹦鹉热、空肠弯曲菌肠炎

人畜共患病在动物之间的传染过程、传播方式及流行过程与人间并不完全相同。如啮齿动物感染鼠疫后,只表现为淋巴系统受损害和败血症,而无肺鼠疫,故鼠间鼠疫无飞沫传播。又如野鼠型流行性出血热,人间的病死率很高,而黑线姬鼠感染此病毒后则不发病。

受染动物作为传染源的危险程度,主要取决于易感者与受染动物的接触机会和接触的密切程度,此外也与动物传染源的种类和密度等有关

1000余本中医古籍txt电子书免费下载

下载《流行病学》 电子书打不开?

下载所有中医书籍

返回《流行病学》书籍目录
  1. 传染源《流行病学》
  2. 传染性软疣《默克家庭诊疗手册》
  3. 传染源《预防医学》
  4. 传染性软疣《皮肤性病学》
  5. 传尸《中医词典》
  6. 传染性口角炎《理疗学》
  7. 传尸《女科证治准绳》
  8. 传染性红斑《默克家庭诊疗手册》
  9. 传尸方四首《外台秘要》
  10. 传染性过程中机体的免疫反应《传染病》
  11. 传尸骨蒸《圣济总录》
  12.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传染病》
  13. 传尸鬼疰《痰火点雪》
  14.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中西医结合耳鼻喉科》
  15. 传尸灸《中医词典》
  16.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默克家庭诊疗手册》
  17. 传尸劳《圣济总录》
  18. 传染途径《基因诊断与性传播疾病》
  19. 传尸劳《中医词典》
  20. 传染科病人的心理与心理护理《医学心理学》
  21. 传尸劳《证治准绳·类方》
  22. 传染过程的表现《传染病》
  23. 传尸劳《证治准绳·杂病》
  24. 传染过程《流行病学》
  25. 传尸劳《金匮翼》
  26. 传染方式《基因诊断与性传播疾病》
  27. 传尸劳论《研经言》
  28. 传染病者活动场所及用物的消毒《家庭医学百科·预防保健篇》
  29. 传尸劳热《医学纲目》
  30. 传染病学与寄生虫病学《中国医学通史》
  31. 传尸痨《药症忌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