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毫针刺法
(一)毫针的构造和规格
毫针分为五个部分:以铜丝或铅丝紧密缠绕的一端为针柄;针柄的末端多缠绕成圆筒状称针尾;针的尖端锋锐的部分称针尖;针柄与针尖之间的部分称针身;针柄与针身的连接之处为针根。毫针的长短、粗细规格,是指针身而言(其规格见表10-20,21)
表10-20 毫针的长短规格
寸 | 0.5 | 1 | 1.5 | 2 | 2.5 | 3 | 3.5 | 4 | 4.5 | 5 |
毫米 | 15 | 25 | 40 | 50 | 65 | 75 | 90 | 100 | 115 | 125 |
表10-20 毫针的粗细规格
号数 | 26 | 27 | 28 | 29 | 30 | 31 | 32 | 33 | 34 | 35 |
直径(毫米) | 0.45 | 0.42 | 0.38 | 0.34 | 0.32 | 0.30. | 0.28 | 0.26 | 0.23 | 0.22 |
(二)针刺练习
针刺练习,主要是指指力和手法的练习,是初学针刺者的基本技能训练。
1.纸垫练针法
用松软的纸张,折迭成长约8厘米,宽约5厘米,厚约2-3厘米的纸块。用线如“井”字形扎紧,做成纸垫。练针时,左手执垫,右手拇、食、中指前后交替地捻动针柄,穿透纸垫,反复练习。(图10-64)
2.棉团练针法
用棉花做衬,用布将棉花扎紧, 成直径约6-7厘米的棉团,练针方法同纸垫练针法。所不同的是棉团松软,可做提插、捻转等多种基本的练习。(图10-65)
(三)针刺前的准备
1.选择针具
选择针具,应根据病人的性别、年龄肥瘦、体质、病情、病位及所取腧穴,选取长短、粗细适宜的针具。《灵枢·官针》篇说“九针之宜,各有所为,长短大小,各有所施也”如男性,体壮、形肥、且病位较深者,可选取稍粗稍长的毫针。反之若为女性,体弱、形瘦、而病位较浅者,则应选用较短、较细的针具,临床上选针常以将针刺入腧穴应至之深度,而针身还应露在皮肤上稍许为宜。
2.选择体位
为了使患者在治疗中有较为舒适而又能耐久的体位,既便于取穴、操作,又能适当留针,因此在针刺时必须选择好体位。临床常用的有仰靠坐位、俯伏坐位,仰卧位,侧臣位等。对于初诊、精神紧张或年老、体弱、病重的患者。有条件时应昼取卧位,以避免发生晕针等意外事故。
3.消毒
包括针具消毒、腧穴部位的消毒和医者手指的消毒。针具可用高压蒸气消毒或75%酒精浸泡30分钟消毒。同时应注意尽可能做到一穴一针。腧穴部位可用75%洒精棉球拭擦消毒,或先用2.5%碘酒棉球擦试后再用洒精棉球涂擦消毒。至于医者手指,应先用肥皂水洗净,再用75%洒精棉球擦拭即可。
(四)刺法
1.进针法
在针刺时,一般用右手持针操作,称“刺手”,右手爪切按压所刺部位或辅助针身,称“押手”。具体方法有以下几种:
①指切进针法 又称爪切进针法,用左手拇指或食指端切按在腧穴位置旁,右手持针,紧靠左手指甲面将针刺入。此法适宜于短针的进针。(图10-66)
②夹持进针法 用左手拇、食二指持捏消毒干棉球,夹住针身下端,将针尖固定在腧穴表面,右手捻动针柄,将针刺入腧穴,此法适用于长针的进针。(图10-67)
③舒张进针法 用左手食、拇指将所刺腧穴部位的皮肤向两侧撑开,使皮肤绷紧,右手持针,使针从左手拇、食二指的中间刺入。此法主要用于皮肤弛部位的腧穴。(图10-68)
④提捏进针法 用左手拇、食二指将针刺部位的皮肤捏起,右手持针,从捏起的上端将针刺入。此法主要用于皮肉薄部位的进针,如印堂等。(图10-69)
2.针刺的角度和深度
在针刺过程中,掌握正确的针刺角度,方向和深度,是增强针感,提高疗效,防止意外事故发生的重要环节。同一腧穴,由于针刺角度、方向、深度的不同,所产生的针感强弱、方向和疗效常有明显差异。
①角度 指进针时的针身与皮肤表面所形所的夹角。它是根据腧穴所在位置和医者针刺时所要达到的目的结合而定,一般有:
直刺 针身与皮肤表面是900角左右垂直刺入。此法适于大部分腧穴。
斜刺 针身与皮肤表面呈450角左右倾斜刺入。此法适用于肌肉较浅薄处或内在重要脏器或不宜于直刺、深刺的穴位。
平刺 即横刺、沿皮刺。是针身与皮肤表面呈150角左右沿皮刺入。此法适于皮薄肉少的部位,如头部的腧穴等。(图10-70)
②深度 指针身刺入人体内的深浅程度。每个腧穴的针刺深度,在腧穴各论中已有详述,在此仅根据下列情况作介绍。
体质:身体瘦弱浅刺,身强体肥者深刺。
年龄:年老体弱及小儿娇嫩之体宜浅刺;中青年身强体壮者宜深刺。
病情:阳证、新病宜浅刺;阴证、久病宜深刺。
部位:头面和胸背及皮薄肉少处宜浅刺,四肢、臀、腹及肌肉丰满处宜深刺。
针刺的角度和深度关系极为密切,一般来说,深刺多用直刺;浅刺多用斜刺或平刺。对天突、哑门、风府等穴及眼区,胸背和重要脏器如心、肝、肺等部位的腧穴,尤其要注意掌握好针刺角度和深度。
3.行针与得气
行针也叫运针,是指将针刺入腧穴后,为了使之得气而施行的各种刺针手法。得气也称针感,是指将针刺入腧穴后所产生的经气感应。当产生得气时,医者会感到针下有徐和或沉紧的感觉,同时患者也会在针下有相应的酸、麻、胀、重感,甚或沿着一定部位,向一定方向扩散传导的感觉。若没有得气,则医者感到针下空虚无物,患者亦无酸、胀、麻、重等感觉。正如窦汉卿在《标幽赋》中所说“轻滑慢而示来,沉涩紧而已至……气之至也,如鱼吞钩饵之浮沉;气未至也,如闲处幽堂之深”。
得气与否及气至的迟速,不仅直接关系到疗效,而且可以供以窥测疾病的预后。《灵枢·丸针十二原》载:“刺之而气不至,无问其数;刺之而气至,乃去之……刺之要,气至而有效”这充分说明了得气的重要意义。临床上一般是得气迅速时,疗效较好;得气较慢时效果就差;若不得气,则可能无效。《金针赋》也说“气速效速,气迟效迟”。因此,临床上若刺之而不得气时,就要分析原因,或因取穴不准,手法运用不当,或为针刺角度有误。
深浅失度。此时就要重新调整针刺部位、角度深度、运用必要的手法,再次行针,一般即可得气。如患者病久体虚,以致经气不足,或因其他病理因素致局部感觉迟钝,
而不易得气时,可采用行针推气,或留针候气,或用温针,或加艾灸,以助经气的来复,易促使得气,或因治疗,经气逐步得到恢复,则可迅速得气。若用上法而仍不得气者,多为脏腑经络之气虚衰已极。对此,当考虑配合或改用其他疗法。
行针手法分为基本手法和辅助手法两类。
①基本手法有以下两种:
提插法:是将针刺入腧穴的一定深度后,使针在穴内进行上、下进退的操作方法。把针从浅层向下刺入深层为插;由深层向上退到浅层为提。(图10-71)
捻转法:是将针刺入腧穴的一定深度后,以右手拇指和中、食二指持住针柄,进行一前一后的来回旋转捻动的操作方法。(图10-72)
以上两种手法,既可单独应用,也可相互配合运用,可根据情况灵法运用。
②辅助手法。是针刺时用以辅助行针的操作方法,常用的有以下几种:
循法:是以左手或右手于所刺腧穴的四击或沿经脉的循行部位,进行徐和的循按或循摄的方法。此法在未得气时用之可通气活血,有行气、催气之功,若针下过于沉紧时,用之可宜散气血,使针下徐和。
刮柄法:是将针刺入一定深度后,用拇指或食指的指腹抵住针尾,用拇指、食指或中指爪甲,由下而上的频频刮动针柄的方法。此法在不得气时,用之可激发经气,促使得气。(图10-73)
弹针法:是将针刺入腧穴后,以手指轻轻弹针柄,使针身产生轻微的震动,而使经气速行。
搓柄法:是将针刺入后,以右手拇、食、中指持针柄单向捻转,如搓线状,每次搓2-3周或3-5周,但搓时应与提插法同时配合使用,以免针身缠绕肌肉纤维。此法有行气、催气和补虚泻实的作用。
摇柄法:是将针刺入后,手持针柄进行摇动,如摇檐或摇辘轳之状,可起行气作用。
震颤法:针刺入后,左手持针柄,用小幅度、快频度的提插捻转动作。使针身产生轻微的震颤,以促使得气或增强祛邪、扶正的作用。
4.针刺补泻
针刺补泻是根据《灵枢·经脉》:“盛则泻之,虚则补之,热则疾之,寒则留之,陷下则灸之”的理论原则而确立的两种不同的治疗方法。是针刺治病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毫针刺法的核心内容。
补法:是泛指能鼓舞人体正气,使低下的功能恢复旺盛的方法。泻法是泛指能疏泄病邪、使亢进的功能恢复正常的方法。针刺补泻就是通过针刺腧穴,采用适当的手法激发经气以补益正气,疏泄病邪而调节人体脏腑经络功能,促使阴阳平衡而恢复健康。补泻效果的产生主要取决于以下三个方面:
功能状态 当机体处于虚惫状态而呈虚证时,针刺可以起到补虚的作用。若机体处于邪盛而呈实热、闭证的实证情况下,针刺又可以泻邪,而起清热启闭的泻实作用。如胃肠痉挛疼痛时,针刺可以止痉而使疼痛缓解。胃肠蠕动缓慢而呈弛缓时,针刺可以增强肠胃蠕动而使其功能恢复正常。
腧穴特性 腧穴的功能不仅具有普遍性,而且有些腧穴具有相对特性,如有的适于补虚,如足三里、关元等;有的适宜泻实如十宣、少商等。
针刺手法 是促使人体内在因素转化的条件,是实现补虚泻实的重要环节。
5.留针与出针
留针。是指进针后,将针置穴内不动,以加强针感和针刺的持续作用,留针与否和留针时间的长短依病情而定。一般病症,只要针下得气,施术完毕后即可出针或酌留10-20分钟。但对一些慢性、顽固性、疼痛性、痉挛性病证,可适当增加留针时间,并在留针中间间歇行针,以增强疗效。留针还可起到候气的作用。
出针。出针时,是以左手拇、食指按住针孔周围皮肤,右手持针轻微捻转并慢慢提至皮下,然后迅速拔出并用干棉球按压针孔防止出血,最后检查针数,防止遗漏。
(五)异常情况的处理及预防
1.晕针
[原因]患者精神紧张、体质虚弱、饥饿疲劳、大汗大泄大出血后,或体位不当,或医者手法过重而致脑部暂时缺血。
[症状]患者突然出现精神疲倦、头晕目眩、面色苍白、恶心欲呕、多汗、心慌、四肢发冷、血压下降、脉象沉细或神志昏迷、仆倒在地、唇甲青紫、二便失禁、脉微细欲绝。
[处理]首先将针全部取出,使患者平卧,头部稍低,注意保暖,轻者在饮温开水或糖水后即可恢复正常;重者在上述处理的基础上,可指掐或针刺人中、素髎、内关、足三里,灸百会、气海、关元等穴,必要时应配合其他急救措施。
[预防]对于初次接受针刺治疗和精神紧张者,应先作好思想工作,消除顾虑;正确选择舒适持久的体位(尽可能采取卧位),取穴不宜太多,手法不宜过重;对于过度饥饿、疲劳者,不予针刺。留针过程中,医者应随时注意观察病人的神色,询问病人的感觉,一旦出现晕针先兆,可及早采取处理措施。
2.滞针
[原因]患者精神紧张。针刺入后,局部肌肉强烈收缩,或因毫针刺入肌腱,行针时捻转角度过大或连续进行单向捻转而使肌纤维缠绕针身。
[现象]进针后,出现提插捻转及出针困难。
[处理]嘱患者消除紧张状态,使局部肌肉放松。因单向捻转而致者,需反向捻转。如属肌肉一时性紧张,可取针一段时间,再行捻转出针。也可以按揉局部,或在附近部位加刺一针,转移患者注意力,随之将针取出。
[预防]对精神紧张者,先作好解释工作,消除紧张顾虑,进针进避开肌腱,行针时捻转角度不宜过大,更不可单向连续捻转。
3.弯针
[原因]医者进针手法不熟练,用力过猛,或碰到坚硬组织;留针中患者改变体位;针柄受到外物的压迫和碰撞以及滞针未得到及时正确的处理。
[现象]针身弯曲,针柄改变了进针时刺入的方和角度,提插捻转及出针均感困难,患者感觉疼痛。
[处理]如系轻微弯曲,不能再行提插捻转,应慢慢将针退出;弯曲角度过大时,应顺着弯曲方向将针退出;如因患者改变体位而致,应嘱患者恢复原体位,使局部肌肉放松,再行退针,切忌强行拔针。
[预防]医生进行手法要熟练,指力要轻巧,患者体位要舒适,留针时不得随意改动体镁,针刺部位和针柄不能受外物碰撞和压迫,如有滞针及时正确处理。
4.断针
[原因]针具质量欠佳,针身或针根有剥蚀损坏;针刺时,针身全部刺入;行针时,强力捻转提插,肌肉强烈收缩或患者改变体位;滞针和弯针现象未及时正确处理。
[现象]针身折断,残端留在患者全内。
[处理]嘱患者不要紧张,不要乱动,以防断端向肌肉深层陷入。如断端还在体外,可用于指或镊子取出;如断端与皮肤相平,可挤压针孔两旁,使断端露暴体外,用镊子取出;如针身完全陷入肌肉,应以X线下定位,用外科手术取出。
[预防]认真检查针具,对不符合质量要求的应剥剔出不用。选针时,针身的长度要比准备刺入的深度长5分。针刺时,不要将针身全部刺入,应留一部分在体外。进针时,如发生弯针,应立即出针,不可强行刺入。对于滞针和弯针,应及时正确处理,不可强行拔出。
5.血肿
[原因]针尖弯曲带钩,使皮肉受损或针刺时误伤血管。
[现象]出针后,局部呈青紫色或肿胀疼痛。
[处理]微量出血或针孔局部小块青紫,是小血管受损引起,一般不必处理,可自行消退。如局部青紫较重或活动不便者,在先行冷敷止血后再行热敷,或按揉局部,以促使局部瘀血消散。
[预防]仔细检查针具,熟悉解剖部位,避开血管针刺。
(六)针刺注意事项
1.过于饥饿、疲劳、精神高度紧张者,不行针刺。体质虎弱者,刺激不宜过强,并尽可能采取卧位。
2.怀孕三个月以下者,下腹部禁针。三个月以上者,上下腹部、腰骶部及一些能引起子宫收缩的腧穴如合谷、三阴交、昆仑、至阴等均不宜针刺。月经期间,如月经周期正常者,最好不予针刺。月经周期不正常者,为了调经可以针。
3.小儿囱门未闭时,头顶部腧穴不宜针刺。此外因小儿不能配合,故不宜留针。
4.避开血管针刺,防止出血;常有自发性出血或损伤后出血不止的患者不宜针刺。
5.皮肤有感染、溃疡、瘢痕或肿瘤的部位不宜针刺。
6.防止刺伤重要脏器。《素部·诊要经终论》说:“凡刺胸腹者,必避五脏”。
(1)针刺眼区腧穴,要掌握一定的角度和深度。不宜大幅度提插捻转或长时间留针,支防刺伤眼球和出血。
(2)背部第十一胸椎两侧,侧胸(胸中线)第八肋间,前胸(锁骨中线)第六肋间以上的腧穴,禁止直刺、深刺、以免刺伤心、肺、尤其对肺气肿患者,更需谨慎,防止发生气胸。
(3)两胁及肾区的腧穴,禁止直刺、深刺、以免刺伤肝、脾、肾脏、尤以肝脾肿大患者,更应注意。
(4)对于胃溃疡、肠粘连、肠梗阻患者的腹部和尿潴留患者的耻骨联合区,必须注意针刺的角度、深度、如刺法不当,也可能刺伤胃肠道和膀胱,引起不良后果。
(5)针刺顶部及背部正中线第一腰维以上的腧穴,如进针角度、深度不当。易误伤延髓和脊髓,引起严重后果。针刺这些穴位至一定深度如患者出现触电感向四肢或全身放散,应立即退针,节忌捣针。
附:创伤性气胸
凡刺胸骨上窝,胸骨切迹上缘及第十一胸椎两侧,侧胸(胸中线)第八肋间,前胸(锁骨中线)第六肋间以上的腧穴,如针刺方向、角度和深度不当,都有刺伤肺脏,使空气进入胸腔,导致创伤性气胸。其临床表现,轻者感胸痛、胸闷、心慌、呼吸不畅;重者则出现呼吸困难、心跳加快、紫绀、出汗和血压下降等。体检时可见患侧胸部肋间部肋间隙增宽,触诊可见气管向健侧移位,患侧胸部叩诊呈鼓音,心浊音界缩小,肺部听诊呼吸音明显减弱或消失。X线胸透可进一步确诊。
为了有效地防止发生气胸,针刺以上部位时,医者思想必须高度集中,正确为患者选择体位,熟悉解剖部位,掌握好针刺方向、角度和深度。一旦有气胸发生,轻者可作对症处理,如咳嗽者给予镇咳药等。同时给予抗菌药,防止感染。一般休息5-7天后,即可自行吸收痊愈。重者需及时采取一系列抢救措施,如胸穿抽气、吸氧、抗休克等。如因条件限制,处理有困难时,必须及时转送有条件医院进行救。

- 毫针刺法《针灸学》
- 毫针刺法《中医刺灸》
- 毫针进针法《中医刺灸》
- 毫针持针法《中医刺灸》
- 毫针主治法歌《医宗金鉴》
- 毫针《中医词典》
- 豪针《中医词典》
- 毫针《中医名词词典》
- 豪猪肉《饮食须知》
- 毫微型胶襄(毫微型颗粒)《医院药学》
- 好《中医词典》
- 毫毛望法提纲《望诊遵经》
- 好井水及土石间新出泉水《证类本草》
- 毫毛《中医词典》
- 好眠《新修本草》
- 毫毛《中医名词词典》
- 好眠《普济方·针灸》
- 毫孔出血《古今医统大全》
- 好忘《备急千金要方》
- 蚝候《诸病源候论》
- 好中医的能力《中医之钥》
- 蚝风《解围元薮》
- 郝公景《中医词典》
- 蚝虫螫候《诸病源候论》
- 郝怀质《中医词典》
- 蒿雀《证类本草》
- 郝文法《中医词典》
- 蒿雀《饮膳正要》
- 郝允(?-1054年)《中医词典》
- 蒿菜《得配本草》
- 号虫《中医词典》
《针灸学》
- 绪 言
- 第一章 经络总论
- 第二章 腧穴总论
- 第三章 经络腧穴各论
- 十二经脉 一、手太阴肺经(共11穴)
- (1) 中府 ZhōngFǔ
- (2) 云门 Yúnmén
- (3) 天府 Tiānfǔ
- (4) 侠白 Xiábái
- (5) 尺泽 Chǐzé
- (6) 孔最 Kǒngzuì
- (7) 列缺 Lìeqūe
- (8) 经渠 Jīngqú
- (9) 太渊 Tàiyuān
- (10) 鱼际 Yújì
- (11) 少商 Shàoshāng
- 十二经脉 二、手阳明大肠经(共20穴)
- (1) 商阳 shāngyáng
- (2) 二间 èrjiān
- (3) 三间 Sānjiān
- (4) 合谷 Hégǔ
- (5) 阳溪 Yángxī
- (7) 偏历 Piānlì
- (7) 温溜 Wēnliū
- (8) 下廉 Xiàlián
- (9) 上廉 Shànglián
- (10) 手三里 Shǒusānlǐ
- (11) 曲池 Qūchí
- (12) 肘髎 Zhǒuliáo
- (13) 手五里 Shǒuwǔlǐ
- (14) 臂臑 Bìnào
- (15) 肩髃 Jiānyú
- (16) 巨骨
- (17) 天鼎 Tiāndǐng
- (18) 扶突 Fútū
- (19) 口禾髎 KǒuHéLiáo
- (20) 迎香 Yíngxiāng
- 十二经脉 三、足阳明胃经(共45穴)
- (1) 承泣 Chéngqì
- (2) 四白 Sìbái
- (3) 巨髎 Jù1iáo
- (4) 地仓 Dìcāng
- (5) 大迎 Dàyíng
- (6) 颊车 Jiáchē
- (7) 下关 Xiàguān
- (8) 头维 Tóuwéi
- (9) 人迎 Rényíng
- (10) 水突Shǔitū
- (11) 气舍 Qìshě
- (12) 缺盆 Qūepén
- (13) 气户 Qìhù
- (14) 库房 Kùfáng
- (15) 屋翳 Wūyì
- (16) 膺窗 Yìngchuāng
- (17) 乳中 Rǔzhōng
- (18) 乳根 Rǔgēn
- (19) 不容 Bùróng
- (20) 承满 Chéngmǎn
- (21) 梁门 Liángmén
- (22) 关门 Guānmén
- (23) 太乙 Tàiyǐ
- (24) 滑肉门 Huáròumén
- (25) 天枢 Tiānshū
- (26) 外陵 Wàilíng
- (27) 大巨 Dàjù
- (28) 水道 ShuǐDào
- (29) 归来 Guīlái
- (30) 气冲 Qìchōng
- (31) 髀关 Bìguān
- (32) 伏兔 Fútù
- (33) 阴市 Yīnshì
- (34) 梁丘
- (35) 犊鼻 Dúbí
- (36) 足三里 Zúsānlǐ
- (37) 上巨虚
- (38) 条口
- (39) 下巨虚
- (40) 丰隆 Fēnglóng
- (41) 解溪
- (42) 冲阳
- (43) 陷谷 Xiàngǔ
- (44) 内庭 Nèitíng
- (45) 厉兑 Lìduì
- 十二经脉 四、足太阴脾经(共21穴)
- (1) 隐白 Yǐnbái
- (2) 大都 Dàdū
- (3) 太白 Tàibái
- (4) 公孙 Gōngxūn
- (5) 商丘 Shāngqiū
- (6) 三阴交 Sānyīnjiāo
- (7) 漏谷 Lòugǔ
- (8) 地机 Dìjī
- (9) 阴陵泉 Yīnlíngquán
- (10) 血海 Xuèhǎi
- (11) 箕门Jìmén
- (12) 冲门 Chōngmén
- (13) 府舍 Fùshě
- (14) 腹结 Fùjié
- (15) 大横 Dàhéng
- (16) 腹哀 Fùāi
- (17) 食窦 Shídòu
- (18) 天溪 Tiānxī
- (19) 胸乡 Xiōngxiāng
- (20) 周荣 Zhōuróng
- (21) 大包 Dàbāo
- 十二经脉 五、手少阴心经(共9穴)
- (1) 极泉 Jíquán
- (2) 青灵 Qīnglíng
- (3) 少海 Shàohǎi
- (4) 灵道 Língdào
- (5) 通里 Tōnglǐ
- (6) 阴郄 Yīnxì
- (7) 神门 Shénmén
- (8) 少府 Shàofǔ
- (9) 少冲 Shàochōng
- 十二经脉 六、手太阳小肠经(共19穴)
- (1) 少泽 Shàozé
- (2) 前谷 Qiángǔ
- (3) 后溪 Hòuxī
- (4) 腕骨 Wàngǔ
- (5) 阳谷 Yánggǔ
- (6) 养老 Yǎnglǎo
- (7) 支正 Zhīzhèng
- (8) 小海 Xiǎohǎi
- (9) 肩贞 Jiānzhēn
- (10) 臑俞 Nàoshū
- (11) 天宗 Tiānzōng
- (12) 秉风 Bǐngfēng
- (13) 曲垣 Qūyuán
- (14) 肩外俞 Jiānwàishū
- (15) 肩中俞 Jiānzhōngshū
- (16) 天窗 Tiānchuāng
- (17) 天容 Tiānróng
- (18) 颧髎 Quánliáo
- (19) 听宫 Tīnggōng
- 十二经脉 七、足太阴膀胱经(共67穴)
- (1) 睛明 Jīngmíng
- (2) 攒竹 Cuánzhú
- (3) 眉冲 Méichōng
- (4) 曲差 Qǔchā
- (5) 五处 Wǔchù
- (6) 承光 Chéngguāng
- (7) 通天 Tōngtiān
- (8) 络却 Luòquè
- (9) 玉枕 Yùzhěn
- (10) 天柱 Tiānzhù
- (11) 大杼 dàzhù
- (12) 风门 fēngmén
- (13) 肺俞 fèishū
- (14) 厥阴俞 juéyīnshū
- (15) 心俞 Xīnshū
- (16) 督俞 Dūshū
- (17) 膈俞 Géshū
- (18) 肝俞 Gānshū
- (19) 胆俞 Dǎnshū
- (20) 脾俞 Pǐshū
- (21) 胃俞 Wèishū
- (22) 三焦俞 Sānjiāoshū
- (23) 肾俞 Shènshū
- (24) 气海俞 Qìhǎishū
- (25) 大肠俞 Dàchángshū
- (26) 关元俞 Guānyuánshū
- (27) 小肠俞 Xiǎochángshū
- (28) 膀胱俞 Pángguāngshū
- (29) 中膂俞 Zhōnglǚshū
- (30) 白环俞 Báihuánshū
- (31) 上髎 Shàngliáo
- (32) 次髎 Cìliáo
- (33) 中髎 Zhōngliáo
- (34) 下髎 Xiàliáo
- (35) 会阳 Huìyáng
- (36) 承扶 Chéngfú
- (37) 殷门 Yīnmén
- (38) 浮郄 Fúxì
- (39) 委阳 Wěiyáng
- (40) 委中 Wěizhōng
- (41) 附分 Fùfēn
- (42) 魄户 Pòhù
- (43) 膏肓 Gāohuāng
- (44) 神堂 Shéntáng
- (45) 譩嘻 Yìxǐ
- (46) 膈关 Gěguān
- (47) 魂门 Húnmén
- (48) 阳纲 Yánggāng
- (49) 意舍 Yìshě
- (50) 胃仓 Wèicāng
- (51) 肓门 Huāngmén
- (52) 志室 Zhìshì
- (53) 胞肓 Bāohuāng
- (54) 秩边 Zhìbiān
- (55) 合阳 Héyáng
- (56) 承筋 Chéngjīn
- (57) 承山 Chéngshān
- (58) 飞扬 Fēiyáng
- (59) 跗阳 Fùyáng
- (60) 昆仑 Kūnlún
- (61) 仆参 Púcān
- (62) 申脉 ShēnMài
- (63) 金门 Jīnmén
- (64) 京骨 Jīnggǔ
- (65) 束骨 Shùgǔ
- (66) 足通谷 Zútōnggǔ
- (67) 至阴 Zhìyīn
- 十二经脉 八、足少阴肾经(共27穴)
- (1) 涌泉 Yǒngquán
- (2) 然谷 Rángǔ
- (3) 太溪 Tàixī
- (4) 大钟 Dàzhōng
- (5) 水泉 Shuǐquán
- (6) 照海 Zhàohǎi
- (7) 复溜 Fùliū
- (8) 交信 Jiāoxìn
- (9) 筑宾 Zhùbīn
- (10) 阴谷 Yīngǔ
- (11) 横骨 Hénggǔ
- (12) 大赫 Dàhè
- (13) 气穴 Qìxué
- (14) 四满 Sìmǎn
- (15) 中注 Zhōngzhù
- (16) 肓俞 Huāngshū
- (17) 商曲 Shāngqū
- (18) 石关 Shíguān
- (19) 阴都 Yīndū
- (20) 腹通谷 Fùtōnggǔ
- (21) 幽门 Yōumén
- (22) 步廊 Bùláng
- (23) 神封 Shénfēng
- (24) 灵墟 Língxū
- (25) 神藏 Shéncáng
- (26) 彧中 Yùzhōng
- (27) 俞府 Shūfǔ
- 十二经脉 九、手厥阴心包经(共9穴)
- (1) 天池 Tiānchí
- (2) 天泉 Tiānquán
- (3) 曲泽 Qūzé
- (4) 郄门 Xìmén
- (5) 间使 Jiānshǐ
- (6) 内关 Nèiguān
- (7) 大陵 Dàlíng
- (8) 劳宫 Láogōng
- (9) 中冲 Zhōngchōng
- 十二经脉 十、手少阳三焦经(共23穴)
- (1) 关冲 Guānchōng
- (2) 液门 Yèmén
- (3) 中渚 Zhōngzhǔ
- (4) 阳池 Yángchí
- (5) 外关 Wàiguān
- (6) 支沟 Zhīgōu
- (7) 会宗 Huìzōng
- (8) 三阳络 Sānyángluò
- (9) 四渎 Sìdú
- (10) 天井 Tiānjǐng
- (11) 清冷渊 Qīnglěngyuān
- (12) 消泺 Xiāoluò
- (13) 臑会 Nàohuì
- (14) 肩髎 Jiānliáo
- (15) 天髎 Tiānliáo
- (16) 天牖 Tiānyǒu
- (17) 翳风 Yīfēng
- (18) 瘛脉 Chìmài
- (19) 颅息 Lúxī
- (20) 角孙 Jiǎosūn
- (21) 耳门 ěrmén
- (22) 耳和髎 ěrhéliáo
- (23) 丝竹空 Sīzhúkōng
- 十二经脉 十一、足少阳胆经(共44穴)
- (1) 瞳子髎 Tóngzǐliáo
- (2) 听会 Tīnghuì
- (3) 上关 Shàngguān
- (4) 颔厌 Hànyàn
- (5) 悬颅 Xuánlu
- (6) 悬厘 Xuánlí
- (7) 曲鬓 Qūbìn
- (8) 率谷 Shuàigǔ
- (9) 天冲 Tiānchōng
- (10) 浮白 Fúbái
- (11) 头窍阴 Tóuqiàoyīn
- (12) 完骨 Wángǔ
- (13) 本神 Běnshén
- (14) 阳白 Yángbái
- (15) 头临泣 Tóulínqì
- (16) 目窗 Mùchuāng
- (17) 正营 Zhèngyíng
- (18) 承灵 Chénglíng
- (19) 脑空 Nǎokōng
- (20) 风池 Fēngchí
- (21) 肩井 Jiānjǐng
- (22) 渊腋 Yuānyè
- (23) 辄筋 Zhéjīn
- (24) 日月 Rìyuè
- (25) 京门 Jīngmén
- (26) 带脉 Dàimài
- (27) 五枢 Wǔshū
- (28) 维道 Wéidào
- (29) 居髎 Jūliáo
- (30) 环跳 Huántiào
- (31) 风市 Fēngshì
- (32) 中渎 Zhōngdú
- (33) 膝阳关 Xīyángguān
- (34) 阳陵泉 Yánglíngquán
- (35) 阳交 Yángjiāo
- (36) 外丘 Wàiqiū
- (37) 光明 Guāngmíng
- (38) 阳辅 Yángfǔ
- (39) 悬钟 Xuánzhōng
- (40) 丘墟 Qiūxū
- (41) 足临泣 Zúlínqì
- (42) 地五会 Dìwǔhuì
- (43) 侠溪 Xiáxī
- (44) 足窍阴 Zúqiàoyīn
- 十二经脉 十二、足厥阴肝经(共14穴)
- (1) 大敦 Dàdūn
- (2) 行间 Xíngjiān
- (3) 太冲 Tàichōng
- (4) 中封 Zhōngfēng
- (5) 蠡沟 Lìgōu
- (6) 中都 Zhōngdū
- (7) 膝关 Xīguān
- (8) 曲泉 Qūquán
- (9) 阴包 Yīnbāo
- (10) 足五里 Zúwǔli
- (11) 阴廉 Yīnlián
- (12) 急脉 Jímài
- (13) 章门 Zhāngmén
- (14) 期门 Qīmén
- 奇经八脉 一、督脉(共28穴)
- (1) 长强 Chángqiáng
- (2) 腰俞 Yāoshū
- (3) 腰阳关 Yāoyángguān
- (4) 命门 Mìngmén
- (5) 悬枢 Xuánshū
- (6) 脊中 Jìzhōng
- (7) 中枢 Zhōngshū
- (8) 筋缩 Jīnsuò
- (9) 至阳 Zhìyáng
- (10) 灵台 Língtái
- (11) 神道 Shéndào
- (12) 身柱 Shēnzhù
- (13) 陶道Táodào
- (14) 大椎 Dàzhuī
- (15) 哑门 Yamén
- (16) 风府 Fēngfu
- (17) 脑户 Naohù
- (18) 强间 Qiángjiān
- (19) 后顶 Hòuding
- (20) 百会 Baihuì
- (21) 前顶 Qiánding
- (22) 囟会 Xìnghuì
- (23) 上星 Shàngxīng
- (24) 神庭 Shéntíng
- (25) 素髎 Sùliáo
- (26) 水沟 Shuigōu
- (27) 兑端 Duìduān
- (28) 龈交 Yínjiāo
- 奇经八脉 二、任脉(共24穴)
- (1) 会阴 Huìyīn
- (2) 曲骨 Qūgǔ
- (3) 中极 Zhōngjí
- (4) 关元 Guānyuán
- (5) 石门 Shímén
- (6) 气海 Qìhǎi
- (7) 阴交 Yīnjiāo
- (8) 神阙 Shénquè
- (9) 水分 Shuǐfēn
- (10) 下脘 Xiàwǎn
- (11) 建里 Jiànlǐ
- (12) 中脘 Zhōngwǎn
- (13) 上脘 Shàngwǎn
- (14) 巨阙 Jùquè
- (15) 鸠尾 Jiūwěi
- (16) 中庭 Zhōngtíng
- (17) 膻中 Dànzhōng
- (18) 玉堂 Yùtáng
- (19) 紫宫 Zǐgōng
- (20) 华盖 Huágài
- (21) 璇玑 Xuánjī
- (22) 天突 Tiāntū
- (23) 廉泉 Liánquán
- (24) 承浆 Chéngjiāng
- 奇经八脉 三、冲脉
- 奇经八脉 四、带脉
- 奇经八脉 五、阴维脉
- 奇经八脉 六、阳维脉
- 奇经八脉 七、阴跷脉
- 奇经八脉 八、阳跷脉
- 十五络脉
- 奇穴 一、头颈部穴
- (1) 四神聪 Sìshéncōng
- (2) 鱼腰 Yúyāo
- (3) 上明 Shàngmíng
- (4) 太阳 Tàiyáng
- (5) 耳尖 Erjiān
- (6) 球后 Qíuhòu
- (7) 上迎香 Shàngyíngxiāng
- (8) 内迎香 Nèiyíngxiāng
- (9) 夹承浆 Jiáchéngjiāng
- (10) 金津、玉液 Jīnjīn、Yùyè
- (11) 牵正 Qiānzhèng
- (12) 翳明 Yìmíng
- (13) 安眠 Anmián
- 奇穴 二、胸腹部穴
- 奇穴 三、背部穴
- 奇穴 四、上肢穴
- (1) 肩前 Jiānqián
- (2) 肘尖 Zhóujiān
- (3) 二白 Erbái
- (4) 中魁 Zhōngkuí
- (5) 腰痛点 Yāotòngdiǎn
- (6) 落枕穴 Luòzhěnxué
- (7) 外劳宫 Wàiláogōng
- (8) 八邪 Bāxié
- (9) 四缝 Sìfèng
- (10) 十宣 Shíxuān
- 奇穴 五、下肢穴
- 第四章 刺灸法
- 第五章 其他疗法
- 第六章 常见病证的针灸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