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论

《发背对口治诀论》书籍目录

对口、发背不拘偏正,只谓形色。色忌晦滞,贵淡红明润;形忌歪邪平塌,要尖圆高突。所以高为阳,下为阴;红为阳、白为阴。有肌肤受寒毒,虽高耸而亦白者,须用柴葛解肌。或时当寒甚,用净苏叶温解,使之重汗,俾邪从汗解。若痛在筋骨,外不现形,肉色如故,两脉或弦硬、细紧、沉伏、细滑,则为流注,须用苍、陈、朴、草、苏叶;不效,再用麻黄、姜、桂、附子以解之。麻黄不拘分量,数分起至二钱为止。有干鹤膝,小腿不但不肿胀,并其上大肉尽去,膝转看得极大,麻黄一服即用三钱。

对口不拘左右,以升阳火为主∶右初起柴胡川芎,可稍缓,即用升麻;左初起升麻可稍缓,且先用柴葛解肌汤;若自左肿之右、自右肿之初,一服升、柴、川芎并用桔梗,不拘左右用钱外至钱半为止,使之载诸药而上浮。凡耳后、脑骨中间、软堂正中必用独活,以提肾毒。对口在头,头为诸阳之首,虽不高耸,亦不以阴论,止重用发散。间有时值严寒,无汗不解,用麻黄三五分,炒黑;而桂、附等药不用,发背亦然。发背并不宜重用发散,倘至大溃之后,亦清补者多。对乳以上用桔梗,对乳以下不用。对口右升麻、左柴胡,乃其君也!若火势炎甚、身热如炙、痛楚非常,川芎不用。经云∶川芎佐清阳而升。头角火炎者,宜戒火热。大痛、极红而老,倘升阳、散火无效,一面重加升麻,一面加大黄一二钱,谓之将军定痛散。发背若大痛楚,亦用定痛散。

毒有游红、嫩红、散脚红、红而带紫如猪肝色,重则用青皮、柴胡以疏肝气,轻则用柴胡、白蒺藜丹皮以平之。游红系绛红色,亦带紫,是血分稍亏、阴火上发。轻则用玄参二三钱,如夜加痛楚、发热则用生地二三钱,以滋阴,非此不可擅用,恐导邪入肾。当归去瘀生新、新会皮和中补胃,二味人称外科胜药,病未退,切不可擅用,能导邪入胃。乳香没药能和气血,亦能损胃,胃弱者亦戒。至麻黄、姜、桂说之已详。大寒如知、柏、芩、连用亦甚少∶非身热不退不用黄芩;非干恶、神情烦躁、身热如炉不用黄连;非口中大苦、舌苔焦黄而作渴,不用知母小便短赤、眼睛泪热方用黄柏,盐水炒。

脾善唇滋润、肝善身轻便、肺善声音响、心善精神爽、肾善水稀长,是谓五善。更有七恶∶一恶神昏愦,二恶腰身强,三恶形消瘦,四恶皮肤槁,五恶成消渴,六恶身浮肿,七恶疮倒陷。《外科正宗》善恶论∶患处梗实,如同负重,形色晦暗,歪邪平塌,隐然有黑色在肌肉间,是毒藏于胃,不治。何则?胃主肌肉、肺主皮毛,且肺属金、胃属土,土为金母。烦躁而指头不红,肝病;神昏,心病;口中无味,干,吊恶而饮食不贪,脾病;肌肤不润,毛发干枯而多痰,肺病;小水短赤,骨节疼痛,夜不成眠,饮食不消,大便不实,肾病。毒色如猪肝,无脓者,死。溃而不烂,最忌起葡桃之肉肿∶毒亦肿者,佳;肉肿,毒不肿者,死。去腐生新,形如石榴子者,佳;腐肉已脱,而有红丝丝于其上者,死;新肉如板片,不进食者,死。又有毒已溃烂,根脚尚不清楚,脓势亦不涌出,饮食不贪,欲攻而毒已溃烂,身躯已弱;欲补而根脚不清,脓不涌,食不贪,肺胃邪不退,攻补两难。经云∶攻则死,补亦亡,谓和六腑最为良。更有新肉已满,外口亦闭,按之不实,如皮袋状,不治。

凡至根脚清、痛减,脓虽未涌,不妨少用生 以佐脓。根脚清、毒软、痛止,急用炙黄、山药八珍汤,扶正却邪;有受寒、板痛,毒清消时、不消脓时,停(似有误字),用柴、葛、白芷以解之;有重用苏叶合真人活命饮解之。有受暑而然者,用六一散香薷合真人活命饮。有房欲反复,未溃、未脓用独活合柴葛汤与活命饮;既溃、既脓用川断、制首乌,轻用活命饮。有受气而然者,已溃、未溃俱用柴胡、青皮郁金香附,未溃合活命饮,已溃轻用。

受风而反复名为破伤风,不治者颇有,已溃用楝冬二三钱、八珍兼活命饮;未溃用黄芩、柴、葛与活命饮。

妇人产后不可脱去生化汤,胎前、带下,黄芩、白术苎麻根,不可擅用甲片;有白淋者用石羔腐炒黑为引,赤淋用盐卤腐炒黑、或用龟板、或用乌羔,溃后用川断、台术、大熟地

男妇兼血证,引加童便一大杯。或男人遗精莲须芡实,溃后用连皮、建莲为引。

有伤鱼积,青果一枚为引;肉积,腊肉、骨灰加山杏一;饭积,用麦芽神曲元;米积,用白酒元;酒积,用白葛花、鸡巨子;面积,用白酒元、浓朴芋头积,用陈酒;瓜果积,用草果麝香。又有溃烂时受臭香感触,用羌活合活命饮;有食冷复发,用半夏陈皮;沐浴受触,用柴葛。竟有至痰喘气急者,加真杜苏子三钱(炒研)、枳壳三钱(炒)。

毒有高耸而不红不痛,是为阳中阴,宜温解;有平塌而极红、极痛、腐烂者,是谓阴中阳,宜清解。凡毒至,根脚清正,四面不痛不硬,患处亦软,阳宜清补,阴宜温补。一切未溃以实论,既溃以虚论。又有根脚松散、红色甚娇、红脚甚嫩、如嫩肉状,且不疼痛,患处虽未溃而亦软,舌上清皎无苔,是大虚之证。发背虽在未溃,一服即用炙黄 一两。夫补宜循序而进,迟补伤元,误补则加痛,与其误补,毋宁迟补。如人本质不浓,因迟补而脓不速者,是大约将脓未脓,可用生 三钱,渐加炙 钱许,脓出再加炙 后,不用生 。大溃、大证,用至七八钱,甚有至一两者。大溃未有不气血两亏,补气用参、 ,补血用熟地,补血之阳用当归丹参。毒至溃后,补气而外,未有不急补肾水。何则肾为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是水为方物之母。肾,上为命门,左为水,为水火既济。溃后阳证清补,川断为清补圣药。若当温补而用川断,小水必蔽结。清补,至邪尽、饮食将复旧必用大熟地;温补至饮食复旧,亦可用熟地(必用陈酒煮烂,每两加砂仁五六分。清补亦用此法制)。又发背有阴阳、虚实夹杂∶如肉肿疮不肿者,即是虚实夹杂;至形状歪邪,根脚模糊,突起色白,药不见效,是阴阳夹杂。初起亦用温散,以观动静,然后用人参一二分(炖汁)、炒花粉肉桂一二分(炖汁)、炒栝蒌仁,余则如常。若患处微似青色而人易生怒气,亦用桂、制栝蒌仁;如溃后烦怒,用桂一二分(炖汁)拌炒白芍,妙。凡毒,软为虚,硬为实。更有肿胀不软而亦不痛,是邪在血分,重用荆芥以疏血分之邪;红色过赤而老,是血分之火,用荆芥穗一二钱(盐水炒黑)。溃后,精神弱、不成寐,用远志肉(开水泡)、白茯神酸枣仁;不效,再引用龙眼肉。气血弱,溃不收,用萸肉钱外或二钱,加炭白术白芍(土炒)。大便不实,弱而不实色呆白,腹不痛,人懒倦,用升麻数分、白扁豆二三钱(炒焦)、浓朴、杜仲(盐水炒)二三钱。实而不食,心口痛,气饱,用药随所食之物以消之。若痢疾、胸气不宽,用炒枳壳;重则佛手、青皮加广木香、浓朴。痢退,亦用升麻以提其阳,使之清升浊降;用白扁豆以补其脾,再后用杜仲以佐其火。小便闭,用车前二三株或蔗浆以利之,忌食发物及生冷、洗浴、劳动、伤悲、气愤。遇寡妇最宜解郁。毒楚难禁,用炒整甲片,将石膏腐包好煮滚,以平其燥烈之气。治病必从其本∶食冷反复,轻则用砂仁以醒胃,重则用半夏以燥胃。病虽有万殊,救药及反复总归一本。

1000余本中医古籍txt电子书免费下载

下载《发背对口治诀论》 电子书打不开?

下载所有中医书籍


返回《发背对口治诀论》书籍目录
  1. 总论《发背对口治诀论》
  2. 总论《原要论》
  3. 总论《金疮跌打接骨药性秘书》
  4. 总论《儿科醒》
  5. 总论《人体寄生虫学》
  6. 总论《女科折衷纂要》
  7. 总论《实用免疫细胞与核酸》
  8. 总论《女科折衷纂要》
  9. 总论《呼吸病学》
  10. 总论《幼科概论》
  11. 总论《呼吸病学》
  12. 总论《眼科阐微》
  13. 总论《肾脏病学》
  14. 总论《小儿推拿广意》
  15. 总论《内分泌学》
  16. 总论《慎柔五书》
  17. 总论《内分泌学》
  18. 总论《跌打损伤回生集》
  19. 总论《消化病学》
  20. 总论《跌打损伤回生集》
  21. 总论《老年学》
  22. 总论《疡科纲要》
  23. 总论《风湿病学》
  24. 总论《三指禅》
  25. 总论《骨科学》
  26. 总论《专治麻痧初编》
  27. 总论《骨科学》
  28. 总论《专治麻痧初编》
  29. 总论《骨科学》
  30. 总论《外科启玄》
  31. 总论(共百字二十句五言)《陆地仙经》

《发背对口治诀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