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症

《女科精要》书籍目录

妇人之乳,男子之肾,皆性命之根也。人之气血周行无间,寅时始于手太阴肺经,出于云门穴,穴在乳上,丑时归于足厥阴肝经,入于期门穴,穴在乳下。出于上,入于下,肺领气,肝藏血,乳正居于其间也。其足阳明之脉,自缺盆下于乳。又冲脉者,起于气街,并足阳明夹脐上行,至胸中而散,故乳房属足阳明胃经,乳头属足厥阴肝经。妇人不知调养,有伤冲任,且忿怒所逆,郁闷所遏,浓味所酿,以致厥阴之气不行,阳明之血热甚,或为风邪所容,则气壅不散,结聚乳间,或硬或肿,疼痛有乳核,渐至皮肤 肿,寒热往来,谓之乳。风多则硬肿色白,热多则 肿色赤,不治则血不流通,气为壅滞,而与乳内津液相搏,疡化为脓。治之之法,凡初起寒热 痛,即发表散邪,疏风清胃,速下乳汁,导其壅塞,则病可愈。若不散而不易成脓,宜用托里;若溃后肌肉不生,脓水清稀,宜补脾胃;若脓出反痛,恶寒发热,宜调荣卫;若晡热 肿作痛,宜补阴血;若食少作呕,宜补胃气。切戒清凉解毒,反伤脾胃也。

乳痈者,俗呼曰吹乳。吹者,风也。风热结汨于乳房之间,血脉凝注,久而不散,溃腐为脓。凡忽然壅肿结核色赤,数日之外, 痛胀溃,稠脓涌出,此属胆胃热毒,气血壅滞,名曰乳痈,为易治。治法∶青皮疏厥阴之滞,石膏清阳明之热,生草节解毒而行污浊之血,荆防散风而兼助药达表,栝蒌没药、青桔叶、角刺金银花土贝母当归及酒佐之,毋非疏肝和血解毒而已。加艾隔蒜灸二三十壮于痛处最效。切忌刀针伤筋溃脉,为害不小。

有因妇人所乳之子膈有滞痰,口气 热,含乳而睡,热气吹入乳房,凝滞不散,遂生结核。若初起时忍痛揉软,吮去乳汁,即可消散。失此不治,必成痈肿。亦有因小儿断乳后,不能回化,或妇人乳多,婴孩少饮积滞凝结,又或经候不调,逆行失道。又有邪气内郁,结成痈肿。初发时,切勿用凉药,盖乳本血化,不能漏泄,遂结实肿,乳性清寒,又加凉药,则阴烂宜也。惟凉药用之,既破之后则佳。如初发时宜用南星姜汁敷之,可以内消,更加草乌一味,能破恶血逐块,遇冷则消,遇热则溃。更加乳香没药以定痛。内则用栝蒌仁十宣散通气散间服之。然年四十以下者,治之多瘥,以气血旺故也。五十以上者,慎勿治之,多死,以天癸绝也,不治自能终其天年。若欲加治,惟调补气血为主。

妇人有忧怒抑郁,朝夕累积,脾气消阻,肝气横逆,气血亏损,筋失荣养,郁滞与痰结成隐核,不赤不痛,积之渐大,数年而发,内溃深烂,名曰乳岩,以其疮形似岩穴也,慎不可治。此乃七情所伤,肝经气血枯槁之证。治法∶ 痛寒热初起,即发表散邪,疏肝之中,兼以补养气血之药,如益气养荣汤加味逍遥散之类,以风药从其性,气药行其滞,参、 、归、芍补气血,乌药木通疏积利壅,柴、防、苏叶表散,白芷除脓通荣卫,官桂行血和脉。轻者多服自愈,重者尚可延年。若以清凉行气破血,是速其亡也。

1000余本中医古籍txt电子书免费下载

下载《女科精要》 电子书打不开?

下载所有中医书籍


返回《女科精要》书籍目录
  1. 乳症《女科精要》
  2. 乳症《古今医彻》
  3. 乳症论治《类证治裁》
  4. 乳症《张聿青医案》
  5. 乳症脉案《类证治裁》
  6. 乳症《冯氏锦囊秘录》
  7. 乳汁《雷公炮制药性解》
  8. 乳证总括《妇科心法要诀》
  9. 乳汁《玉楸药解》
  10. 乳证总括《医宗金鉴》
  11. 乳汁《医学入门》
  12. 乳证门汇方《妇科心法要诀》
  13. 乳汁《医述》
  14. 乳证门汇方《医宗金鉴》
  15. 乳汁《本草从新》
  16. 乳证《女科经纶》
  17. 乳汁《本草择要纲目》
  18. 乳证《女科经纶》
  19. 乳汁《本草撮要》
  20. 乳证《女科经纶》
  21. 乳汁《本草乘雅半偈》
  22. 乳证《女科经纶》
  23. 乳汁闭塞胀痛门主方《疡医大全》
  24. 乳证《女科经纶》
  25. 乳汁不行《中医词典》
  26. 乳证《女科经纶》
  27. 乳汁不行《济阴纲目》
  28. 乳证《女科经纶》
  29. 乳汁不行《女科折衷纂要》
  30. 乳证《女科经纶》
  31. 乳汁不行《盘珠集胎产症治》

《女科精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