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类中风
〔中气〕 前已合辨.用苏合丸姜汤调灌醒后.次用人参.白术.(炒)茯苓.青皮.陈皮.白芷.乌药.(各一钱)甘草.(五分)水煎温服.(或分二次服.)即是中风.去人参.先进此方顺气.次进治风药.亦善法也.此即八味顺气散.
〔中痰〕 寒痰迷闷心胸.僵仆卒倒.口角流涎.四肢厥冷.脉沉滑.姜汁调白矾二钱灌下.如不效.再用牙皂.(去皮弦.炙净末一钱.)藜芦.(五分)俱为细末.每服五分.灯心汤下.吐去顽痰即醒.次服导痰汤.陈皮.姜半夏.茯苓.枳壳.(炒)南星.(姜汁制.各一钱.)甘草.(五分)加生姜五七片.水煎服. 端午日取白凤仙花.浸于烧酒内封固.无论年月.遇此症温服一杯.其痰立时消化.
〔中寒〕 身体僵直.口噤不语.四肢战掉.洒洒恶寒.脉浮紧.无汗.用热酒.姜汁各半盏.灌下即醒. 或用生葱二斤.截去其根叶.用绳缚作两束.先用一束.入空锅内顿热.(不可用水.)乘热.置病患脐上熨之.再将次束置锅内.候前束冷则易之.如此数换.病患鼻中闻葱气即醒.此法最善. 或用豆大艾丸.隔大蒜片.灸脐下一寸五分气海穴.不拘壮数.以手暖为度.醒后.次服干姜.附子.(各一二钱以病之轻重增减.)佐以麻黄五分.水煎服. 或服加味理中汤(人参.茯苓.姜半夏.干姜.北五味.白术.陈皮.炙甘草.细
〔中食〕 饮食过伤之后.或感风寒气恼.以致填塞胸中.胃气不行.脉紧盛.状似中风.或有半身不遂.手足抽搐等症.先以萝卜子捣碎.以温汤和搅.取淡汤徐徐饮之.少顷即吐.(此法即吐不尽.亦能下行.) 或用食盐少许.于热锅中炒红色.入水.煮至将滚之际搅匀.淡盐汤徐饮徐吐.以去病为止.次用平胃散.浓朴.(姜汁炒.)陈皮.(各一钱)苍术.(米泔水浸一宿.切片.炒一钱半) 炙甘草.(六分)或加减.水煎服.以风药治之则死.
〔中阴毒〕 房劳后感中风寒.一时沉重.四肢逆冷.腹痛冷汗.爪甲面色青黑.六脉俱沉.两尺脉伏.乃阴毒也.用豆大艾丸.隔大蒜片灸气海、(脐下一寸半.)关元、(脐下三寸.)二穴.各灸百壮.以手足暖为度.更服羌附汤.羌活.附子.(制)干姜.(炮.)茴香.(各一钱)木香.(五分)加黑枣二枚.水煎服.
〔中恶〕 多由暮夜登厕.或行人所不到之地.忽然眼见鬼物.卒然僵仆.四肢逆冷.两手拳屈.甚者口鼻出血.惟心腹俱暖.凡遇此症.切勿移动.即令众人围绕.打鼓烧火.或焚紫金锭、檀香、苏合香、樟木之类.直候省知人事.方可移归.用菖蒲根生捣绞汁.灌口鼻中即醒.或用紫金锭磨灌下.或用犀黄.(五钱锉细.)麝香.朱砂.(各二钱五分.)俱研细.水调服二钱.凡中鬼祟.一时不醒.用麦大艾丸.灸人中穴.一壮即醒.或于两脚大拇趾离甲一韭叶处.各灸七壮亦效.
- 类中风《文堂集验方》
- 类中风《医学心悟》
- 类中风《轩岐救正论》
- 类中风《明医指掌》
- 类中风《友渔斋医话》
- 类中风《产宝》
- 类中风《药症忌宜》
- 类中风《中医词典》
- 类中风痉及语涩口噤不语筋挛等症论《妇科秘书》
- 类中风《傅青主女科》
- 类中风痉及语涩口噤不语筋挛螈等证论《胎产心法》
- 类中案《丁甘仁医案》
- 类中风证《万病回春》
- 类中《何澹安医案》
- 类中风证《丹台玉案》
- 类中《古今医案按》
- 类中风症《医学从众录》
- 类中《医述》
- 类中风总括《医宗金鉴》
- 类中《中医词典》
- 类中风总括《杂病心法要诀》
- 类脂的组成和代谢《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
- 类中暑《中医词典》
- 类症治验《疠疡机要》
- 累根《新修本草》
- 类型及原理《免疫学和免疫学检验》
- 累根《证类本草》
- 类型和病理变化《病理学》
- 累根《名医别录》
- 类型《普通外科学》
- 累累《中医词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