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诸贤论

《症因脉治》书籍目录

王节斋曰∶伤风咳嗽,宜辛凉解表,如桑白皮防风荆芥薄荷。伤热咳嗽,宜清凉降火,如黄芩桑白皮知母、门冬。伤湿热咳嗽,宜利湿热,流湿润燥,如桑皮石膏黄柏苍术滑石甘草。伤燥咳嗽,宜清金降火,润肺清燥,如石膏知母、桑皮、麦冬伤寒咳嗽,宜辛散解表,如麻黄杏子汤小青龙、越婢汤等。若肺素有热者,仍加山栀黄芩、石膏、知母。又云∶咳嗽皆主于肺,盖肺主气而作声者也。治法须分新久虚实,新冒风寒则散之,火热则清之,湿热则渗泄之,燥热则清润之。久病宜分虚实,若气虚则补气,血虚则补血,精虚则补精。若久而有郁,又宜开郁为主。又云∶因咳而有痰,咳为重,主治在肺。此言素无痰候,今见咳嗽,后乃有痰而嗽也。因痰而致嗽者,痰为重,主治在脾。此素有痰涎,今渐加咳嗽喘急之候,即湿痰痰饮之嗽也。若食积成痰,顽痰胶固,痰气上升,以致咳嗽,只治其痰,消其积,而咳自止,不必治肺。又云∶凡酒色过度,劳伤肺肾真阴,而咳嗽者,不可服参 ,恐阴虚火旺,反助阳气而阴益消也。先以壮水之药,如六味之类,补其真阴,使水升火降,随用参 补肺之药,以助肾之母,使金水相生,则阴自生而阳火退。

世之用参 者,不知先壮水以镇火,而遽投参 以补阳,反使阳火愈旺,而金水愈竭矣。《直指》云∶感风嗽者,鼻塞声重。伤冷嗽者,凄凄清怯。寒伤热嗽者,烦热焦心。热郁于内,外复冒寒者,恶寒烦热,声哑。感湿嗽者,身重鼻塞。瘀血嗽者,胁肋刺痛,胸膈腥闷。

水停嗽者,心下怔忡。如肺脉浮紧者,为外感风寒,以发散取汗。如肺脉沉实而数,为内伤肺热,以清利之肺脉濡散者,为肺虚,以补之。肺主皮毛肺气虚则腠理不密,风邪易入,法先当解表,后乃补虚,肺气实则腠理密,而邪不入矣。肺有火,则腠理不闭,风邪易入,当解表清火,肺火清,则腠理闭而邪不入矣。若肺虚咳嗽,而用清肺之药,则腠理愈加不密,而感邪愈易。肺火而用补肺之药,则腠理愈不闭,而感邪愈甚。夏月喘急而嗽,面赤潮热,其脉大者,黄连解毒汤。烦躁而咳,栀子汤。此实火之治也。咳唾有血者,麦冬汤。吞六味丸,以制阳火,此虚火之治也。张三锡曰∶百病惟咳嗽难治。一咳而痰便出者,名滑痰,属脾湿,宜南星半夏之类燥之,滋润之味,所当忌也。如连咳数声,痰不出者,名燥痰,属肺燥,宜门冬、知母、杏仁之类以润之,香燥之药,亦当忌也。

丹溪云∶上半日嗽,多胃中有火;午后嗽,多阴虚火旺;黄昏嗽,多阴火上浮,宜敛而降之。又曰,五更嗽者,胃中有痰火,伏积于内,至此时火气生养之时,上潮于肺也,宜知母、石膏、地骨皮青黛海石治之。午前嗽者,气分有热,泻白散加知母、石膏。午后嗽者,血分有热,宜养阴退热,加减四物汤,吞六味丸,合滋肾丸。又云,干咳嗽,乃痰郁火邪在中,宜先以甘桔汤开之,随加补阴之味。咳嗽声哑,寒包热,不宜骤用寒凉,宜以辛散桢按∶黄昏嗽,火气上浮肺中,宜敛而降之一法,此敛字,言阴虚火气上升,当养阴滋阴,敛其火气下降,即滋阴降火之法,今人误认酸寒收敛,大谬矣。

1000余本中医古籍txt电子书免费下载

下载《症因脉治》 电子书打不开?

下载所有中医书籍

返回《症因脉治》书籍目录
  1. 诸贤论《症因脉治》
  2. 诸贤论《症因脉治》
  3. 诸贤论《仁斋直指方论(附补遗)》
  4. 诸贤论《症因脉治》
  5. 诸贤论《仁斋直指方论(附补遗)》
  6. 诸贤论《症因脉治》
  7. 诸贤转筋论《症因脉治》
  8. 诸贤论《症因脉治》
  9. 诸痫不治症《幼科释谜》
  10. 诸贤论《症因脉治》
  11. 诸痫瘖《中医词典》
  12. 诸贤霍乱论《症因脉治》
  13. 诸泄总括《医宗金鉴》
  14. 诸物咬伤《急救便方》
  15. 诸泄总括《杂病心法要诀》
  16. 诸物咽《急救广生集》
  17. 诸泻《活幼心书》
  18. 诸物入眼中《奇方类编》
  19. 诸泻《幼科折衷》
  20. 诸物入眼中《儒门事亲》
  21. 诸泻心汤《医述》
  22. 诸物入疮《奇效简便良方》
  23. 诸形证候《小儿卫生总微论方》
  24. 诸物梗喉论《小儿卫生总微论方》
  25. 诸虚《回春录》
  26. 诸物梗喉《医学纲目》
  27. 诸虚《脉症治方》
  28. 诸物哽喉《古今医统大全》
  29. 诸虚《丹溪治法心要》
  30. 诸痿喘呕《中医词典》
  31. 诸虚百损《痰火点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