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诸贤转筋论

《症因脉治》书籍目录

陈无择云∶转筋者,以阳明养宗筋,属大肠,今因感六淫之邪;内伤饮食油腻,暴吐下,津液顿亡,宗筋失养,必致挛缩,甚则囊缩甲青而难治也。刘宗浓云∶冷热不调,阴阳相搏,风寒乘之,而为挛缩急痛也。河间云∶转筋皆属于火,内有郁火,外束风寒。丹溪又谓属血热,血中有热,外被风寒,皆能霍乱转筋也。准绳云∶霍乱之症,多由伏暑而作,病之将作,必先腹中 痛,吐泻之后,若见转筋者,此阳明经内有积热,外有风寒,必须发散表邪。故曰转筋者,风也。手足厥冷者,表邪内伏也。身热烦渴多汗者,暑也。四肢重,骨节烦痛者,湿也。故霍乱转筋,有汗脉出者,方可清热。若无汗脉伏,四肢厥冷,必秦子曰∶霍乱之症,多有转筋,多有四肢厥冷。若厥冷无脉,而兼见转筋者,悉属阳火抑遏,并非阴寒之症。盖厥冷而不转筋,则有阴寒阳火之分。若厥冷而神志清爽,手足不能动移,乃是阴厥。若神志昏沉,手足虽冷,仍能扬动,悉是阳厥。故夏秋霍乱,四肢厥冷,本是暑热内伏,然虽是暑热,既经内伏,不用寒凉。若以寒凉抑遏,则手足何由得温,六脉何由得出,理宜升散表邪,疏通经络,则手足得暖,六脉得出。凡此皆是表有风寒,一经吐泻,表邪乘虚内陷,外见假寒,则手足厥冷,外邪不得作汗,此热深厥亦深也。误认脉伏为阴厥,遽投热药,死不旋踵。即知其热厥,误用寒凉,则外邪愈伏,到底亦死。故余缔思升阳散火,则邪汗自来,表邪自解而愈。更有手足温,六脉出,又现紫 而愈者。再按夏秋外感疫痢,内伏暑热,外被风寒雨湿,束其肌表,恶寒身痛,下痢纯血,或下血水,或下黑色,胸前满闷,呕吐不食,误用芩连大黄,则在表之疫邪内陷,不死不休。余亦用升阳散火汤败毒散,有汗大出而愈者,有发紫斑而愈者,若汗不出,则病不愈而斑不化矣,此又以发汗为化斑者也。夫痢疾中夹带外感,人人知矣。夹带发斑,人所不知也。霍乱中夹带表邪,人知之者,霍乱中夹带发斑,人所不知也。夫发斑而忌苦寒。人知之矣。化斑而忌寒凉,人所不知也。总之,有表症,无汗脉浮,或脉伏,发表即是发斑。斑出而不化,热不解,表症尚在者,散表即是化斑。有汗,无表症,脉沉数,清里即是发斑,斑出后,表解而里热,清

1000余本中医古籍txt电子书免费下载

下载《症因脉治》 电子书打不开?

下载所有中医书籍

返回《症因脉治》书籍目录
  1. 诸贤转筋论《症因脉治》
  2. 诸贤论《仁斋直指方论(附补遗)》
  3. 诸痫不治症《幼科释谜》
  4. 诸贤论《仁斋直指方论(附补遗)》
  5. 诸痫瘖《中医词典》
  6. 诸贤论《症因脉治》
  7. 诸泄总括《医宗金鉴》
  8. 诸贤论《症因脉治》
  9. 诸泄总括《杂病心法要诀》
  10. 诸贤论《症因脉治》
  11. 诸泻《活幼心书》
  12. 诸贤论《症因脉治》
  13. 诸泻《幼科折衷》
  14. 诸贤论《症因脉治》
  15. 诸泻心汤《医述》
  16. 诸贤论《症因脉治》
  17. 诸形证候《小儿卫生总微论方》
  18. 诸贤霍乱论《症因脉治》
  19. 诸虚《回春录》
  20. 诸物咬伤《急救便方》
  21. 诸虚《脉症治方》
  22. 诸物咽《急救广生集》
  23. 诸虚《丹溪治法心要》
  24. 诸物入眼中《奇方类编》
  25. 诸虚百损《痰火点雪》
  26. 诸物入眼中《儒门事亲》
  27. 诸虚见症《虚损启微》
  28. 诸物入疮《奇效简便良方》
  29. 诸虚门《丹台玉案》
  30. 诸物梗喉论《小儿卫生总微论方》
  31. 诸虚门《寿世青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