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火伤
汤烫火烧皮烂疼, 起挑破使毒轻,烦躁作呕防毒陷,便秘神昏气喘凶。
【注】此证系好肉暴伤,汤烫火烧,皮肤疼痛,外起燎 。即将 挑破,放出毒水,使毒轻也。其证虽属外因,然情势必分轻重。轻者施治应手而愈,重者防火毒热气攻里,令人烦躁,作呕,便秘,甚则神昏闷绝,初伤用冷烧酒一盅,于无意中望患者胸前一泼,被吃一惊,其气必一吸一呵,则内之热毒,随呵而出矣。仍作烦闷者,以新童便灌之。外初用清凉膏涂之,解毒止痛,不致臭烂;次以罂粟膏涂之。痛止生脓时,换黄连膏贴之收敛。火毒攻里者,宜四顺清凉饮服之,务令二便通利,则毒热必解。初终禁用冷水、井泥浸 伤处,恐热毒伏于内,寒滞束于外,致令皮肉臭烂,神昏便秘,端肩气喘,多致不救。外花炮火药烘燎者,治法同前。
罂粟膏
罂粟花(十五朵,无花以壳代之)
香油四两,将罂粟炸枯,滤净,入白蜡三钱溶化尽,倾入碗内,待将凝之时,下轻粉二钱,搅匀炖水中,令冷取出。临用时,抿脚挑膏,手心中捺化,搽于伤处,绵纸盖之,日换二次,其痛自止。次日用软帛挹净腐皮,再搽之。
【方歌】罂粟膏医汤火烧,香油罂粟共煎熬,白蜡更兼真轻粉,患上搽涂痛即消。
水泼开锻石末一升,加水四碗,搅浑澄清;取清汁一碗,加香油一碗,以筷顺搅数百转,其稠粘如糊,用鸡翎蘸扫伤处。
黄连膏(见鼻部鼻疮)
四顺清凉饮(见面部 腮)

- 汤火伤《外科心法要诀》
- 汤火伤《古今医鉴》
- 汤火伤《石室秘录》
- 汤火伤《续名医类案》
- 汤火伤《卫生易简方》
- 汤火伤《医宗金鉴》
- 汤火伤《急救广生集》
- 汤火伤《急救便方》
- 汤火伤《外科证治全书》
- 汤火伤《中医词典》
- 汤火伤《奇效简便良方》
- 汤火烂疮方五首《外台秘要》
- 汤火伤《回生集》
- 汤火简便方《慈幼便览》
- 汤火伤《回生集》
- 汤火简便方《幼幼集成》
- 汤火伤部《本草易读》
- 汤火膏油伤《奇效简便良方》
- 汤火伤方《冷庐医话》
- 汤火方《急救广生集》
- 汤火伤论《小儿卫生总微论方》
- 汤火疮无问大小方四首《外台秘要》
- 汤火伤秘方《华佗神方》
- 汤火疮候《诸病源候论》
- 汤火伤灼《奇效简便良方》
- 汤火疮(灸疮)《证治准绳·疡医》
- 汤火伤灼《回生集》
- 汤火疮《丹溪治法心要》
- 汤火烧(二)《孙真人海上方》
- 汤火疮《仁术便览》
- 汤火烧(一)《孙真人海上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