聤耳
病名。
①泛指耳窍中流脓的病证。
②仅指耳中出脓带黄色的病证。《诸病源候论》卷二九:“劳伤血气,热乘虚也,入于其经,邪随血气至耳,热气聚,则生脓汁,故谓之聤耳。”引起聤耳的病因是多方面的。但暴病多属产症,久病多属虚证。实证多由肝、胆、三焦湿热火毒熏蒸所致;虚证多由肾经虚损所致。实证中因风热所致者,宜疏风清热,用银翘散加减。因湿热上蒸所致者,宜清热除湿,用黄连温胆汤加减。因肝胆湿火熏蒸所致者,宜清泻肝火,用龙胆泻肝汤加减。因肝经血热所致者,宜清热凉血,用犀角地黄汤加减。虚证中因肾阴亏损,虚火上炎所致者,宜滋阴降火,用知柏地黄汤加减。本病的外治法也颇多。如熊胆用开水溶化滴耳;胆矾散为末吹耳中等。本病类今之急、慢性中耳炎。
- 聤耳《中医词典》
- 葶母茶《茶饮保健》
- 挺法《中医词典》
- 葶苈子茶《茶饮保健》
- 挺长《中医词典》
- 葶苈子《药鉴》
- 通《中医词典》
- 葶苈子《本草择要纲目》
- 通《周慎斋遗书》
- 葶苈子《本草经解》
- 通变白虎加人参汤《医学衷中参西录》
- 葶苈子《本草便读》
- 通变白头翁汤《医学衷中参西录》
- 葶苈子《本草崇原》
- 通变大柴胡汤《医学衷中参西录》
- 葶苈子《中药学》
- 通变黑锡丹《医学衷中参西录》
- 葶苈子《得配本草》
- 通便法《育婴家秘》
- 葶苈子《本草从新》
- 通便秘方(华佗通便)《华佗神方》
- 葶苈子《顾松园医镜》
- 通便药《急诊医学》
- 葶苈子《冯氏锦囊秘录》
- 通草《神农本草经》
- 葶苈子《中药炮制》
- 通草《本草纲目》
- 葶苈子《药笼小品》
- 通草《雷公炮制药性解》
- 葶苈子《雷公炮炙论》
- 通草《千金翼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