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节 臭虫
臭虫俗称壁虱,属半翅目、臭虫科。虫体呈宽扁的卵圆形、红褐色,无翅,但有明显的翅基。生长繁殖在人居室、床榻,嗜吸人血的臭虫有2种,即臭虫属的温带臭虫(Cimex lectularius)和热带臭虫(Cimex hemipterus)。两者形态和生活史均相似。前者分布广泛,后者仅分布在热带和亚热带。
形态
成虫背腹扁平,卵圆形,红褐色,大小为4~5×3mm,遍体生有短毛(图20-32)。头部两侧有1对突出的复眼,各由约30个小眼面组成。触角1对,分4节,能弯曲,末2节细长。喙较粗,分3节,由头部前下端发出,内含刺吸式口器,不吸血时向后弯折在头、胸部腹面的纵沟内,吸血时向前伸与体约成直角。胸部最显著的是前胸,其背板中部隆起,前缘有不同程度的凹陷,头部即嵌在凹陷内,侧缘弧形,后缘向内微凹。中胸小,其背板呈倒三角形,后部附着1对较大的椭圆形翅基。后胸背面大部分被翅基遮盖。足3对,在中、后足基节间有新月形的臭腺孔。各足跗节分3节,末端具爪1对。腹部宽阔,因第1节消失、第10节缩小,故外观只可见8节。雌虫腹部后端钝圆,有角质的生殖孔,第5节腹面后缘右侧有一三角形凹陷,称柏氏器(organ of Berlese),是精子的入口。雄虫腹部后端窄而尖,端部有一镰刀形的阳茎,向左侧弯曲,储于尾器槽中(图20-33)。
图20-32 臭虫成虫(示背腹面)
图20-33 臭虫雄虫外生殖器
两种臭虫形态的主要区别是温带臭虫前胸前缘凹陷深,两缘向外延伸成翼状薄边;热带臭虫前胸的凹陷较浅,两侧缘不外延(图20-34)。
图20-34 两种臭虫的头部和前胸
生活史及习性
臭虫生活在人居室及床榻的各种缝隙中,白天藏匿,夜晚活动吸血,行动敏捷,不易捕捉。其发育为渐变态,生活史有卵、若虫和成虫3期(图20-35),若虫和成虫都嗜吸人血。雌虫饱血后产卵,每次产卵数个,一生可产卵75~200个,最多达540个。卵白色,长圆形,大小为0.8~1.3×0.4~0.6mm,一端有略偏的小盖,卵壳上有网状纹,常粘附在成虫活动和稳匿处,如床板、蚊帐、家具、墙壁、地板和天花板的缝隙里,在18~25℃条件下经1周即可孵出若虫。若虫与成虫外形相似,只是体小而色白,体内生殖器官尚未成熟,缺翅基。若虫分5 龄,在末次蜕皮后翅基出现,变为成虫。整个生活史约需6~8周时间。如环境不适,亦可延至330天。在温暖地区适宜条件下臭虫每年可繁殖六、七代,成虫寿命可达9~18个月。
图20-35 臭虫生活史
臭虫有群居习性,在隐匿处常可见许多臭虫聚集。吸血时通常停留在紧靠人体皮肤的衣被或家具上,成虫每次饱血需10~15分钟;若虫需6~9分钟。成虫耐饥饿力很强,一般可耐饥6、7个月,甚至可长达1年,若虫耐饥力不如成虫。在饥饿时臭虫白天亦可吸血,或者吸鼠类、蝙蝠或家畜的血。因此在长期无人居住的房屋里仍可有臭虫生存。
两种臭虫对温度的适应性有差异,其分布地区有所不同。温带臭虫的最适温度是28~29℃,至36℃时即不能繁殖;但对寒冷有较强的抵抗力,能蛰伏度过严冬。故其分布在我国从东北、西北往南直至福建厦门、广西桂林和云南蒙自一线的广大温带地区。热带臭虫的最适温度为32~33℃,到36℃时亦能产卵和孵化,但抗寒性差,只分布在南方诸省往北至湖南衡阳、贵州遵义、四川成都一线的热带和亚热带地区。
与医学的关系
臭虫夜晚吸血骚扰,使人不能安眠。由于叮刺时将唾液注入人体,可使皮肤敏感性较高人的局部出现红肿,痛痒难忍。在非洲,有因臭虫大量吸血引起贫血,或诱发心脏病及感冒的报道。臭虫长期被疑为有传播疾病的可能。虽然用实验方法可使臭虫感染多种病原,但至今尚未能证实在自然条件下臭虫能够传播疾病。
防治原则
搞好居室卫生,堵塞家具、墙壁、地板,特别是床椅的缝隙以治理臭虫孳生地。同时要经常杀灭臭虫,最简单的方法是用开水烫杀,也可使用各种杀虫剂。旅行或搬迁时,要仔细检查行李及旧家具,避免臭虫的播散。

- 臭虫《人体寄生虫学》
- 臭《中医词典》
- 臭椿皮《滇南本草》
- 丑足厥阴肝经《神应经》
- 臭痘《证治准绳·幼科》
- 丑与厥《思考中医》
- 臭毒《张氏医通》
- 丑未主土《中医词典》
- 臭毒门《张氏医通》
- 丑未之岁《松峰说疫》
- 臭毒头痛《中医词典》
- 丑未二年六气主客图《医门补要》
- 臭方《儒门事亲》
- 丑辟临《思考中医》
- 臭橘叶《本草分经》
- 丑、足厥阴肝经《针灸大成》
- 臭灵丹《滇南本草》
- 丑《中医词典》
- 臭田螺《中医词典》
- 愁气《中医词典》
- 臭田螺《医宗金鉴》
- 愁《中医词典》
- 臭田螺《外科心法要诀》
- 稠痰《中医词典》
- 臭田螺《外科正宗》
- 瘳《中医词典》
- 臭田螺门主方《疡医大全》
- 抽样误差的意义《医学统计学》
- 臭田螺门主论《疡医大全》
- 抽样误差《预防医学》
- 臭梧桐《中药学》
《人体寄生虫学》
- 总论
- 第一章 寄生虫对人类的危害性
- 第二章 寄生现象
- 第三章 寄生虫的生物学
- 第四章 寄生虫与宿主的相互作用
- 第五章 寄生虫感染的免疫
- 第六章 寄生虫感染与寄生虫的特点
- 第七章 寄生虫病的实验诊断
- 第八章 寄生虫病的流行与防治
- 医学原虫
- 第九章 概论
- 第十章 叶足虫
- 第十一章 鞭毛虫
- 第十二章 孢子虫
- 第十三章 纤毛虫
- 医学蠕虫
- 第十四章 吸虫
- 第十五章 绦虫
- 第一节 概论
- 第二节 曼氏迭宫绦虫
- 第三节 阔节裂头绦虫
- 第四节 链状带绦虫
- 第五节 肥胖带绦
- 第六节 微小膜壳绦虫
- 第七节 缩小膜壳绦虫
- 第八节 细粒棘球绦虫
- 第九节 多房棘球绦虫
- 第十节 犬复孔绦虫
- 第十一节 其它人体寄生绦虫
- 第十六章 线虫
- 第十七章 猪巨吻棘头虫
- 医学节肢动物
- 第十八章 概论
- 第十九章 蛛形纲
- 第二十章 昆虫纲
- 实验技术
- 第二十一章 寄生虫学实验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