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上三病例并伤寒法(出阴证略例)
伤寒一日在太阳.头颈项痛腰脊强.
太阳传阳明.为巡经传.少阳名曰越经传.传太阴名误下传.传少阴名表传里.传厥阴名巡经得度传.
二日阳明传已受.身热目疼鼻干候.三日少阳胸胁疼耳聋俱病在表经.三阳经络或一病.未入于脏实汗证.经大略言之.三阳亦有入腑者.入腑则宜下.
四日阳极传太阴.腹满嗌干脉近沉.五日少阴传向里.口燥舌干渴不已.六日病经循厥阴.烦满囊缩热剧深.三阴已病即当下.三阴亦有在经者.在经则宜汗之温之.
若重感之未易泻.何知病为两感寒.太阳病与少阴连.头痛口干烦满渴.荣卫不通腑脏热.阳明即与太阴病.腹满身热食不进.谵语传见二日中.三日少阳与厥阴.耳聋囊缩更乃厥.水浆不入不知人.五脏已伤六腑闭.荣卫不行委和滞.
凡此之际宜切思.温吐汗下须仔细.其不两感病传者.七日太阳病且愈.以下一日退一经.六经病愈藏脉通.至十二日大邪尽.病患神爽血气平.若感异气变他病.大法当如治坏证.表之表者大发汗.表之里者下且缓.里之里者下即通.里之表者润渍同.适当尽脉阴阳理.
表里因之勿妄攻.

- 以上三病例并伤寒法(出阴证略例)《医经国小》
- 以上论理升降出入,是病机也。推病根,为第二段。《三消论》
- 以上推论化气,发明标本,是补足前半篇义理,为第三段。以下论五味补泻治法,退出通篇,为第四段。《三消论》
- 以上发明病根,是本段之前半截。下乃备引经义,以证其实而足其理。《三消论》
- 以神驭气《养生导引秘籍》
- 以色诊病《推拿抉微》
- 以痛为腧《中医词典》
- 以目诊病说《推拿抉微》
- 以下瘥后二十症,另载各症诸方于本症。《疫疹一得》
- 以脉主病《脉理求真》
- 以言治病法《针灸易学》
- 以毒攻毒《中医词典》
- 以药得名为善得子《友渔斋医话》
- 以毒攻毒《中医名词词典》
- 以医为业,世代相承者也。《医学入门》
- 已验过癣方《奇方类编》
- 以载脂蛋白组成作脂蛋白颗粒分类《动脉粥样硬化》
- 已死有脉复生无脉《读医随笔》
- 以指冷热诊病说《推拿抉微》
- 已汗不解《松峰说疫》
- 以左治右、以右治左《中医名词词典》
- 已寒《证治准绳·疡医》
- 苡米桂花粥《保健药膳》
- 已发搐《小儿卫生总微论方》
- 苡米莲子粥《保健药膳》
- 已出热甚不减《麻科活人全书》
- 苡米杏仁粥《保健药膳》
- 已出红肿太甚《麻科活人全书》
- 苡米粥《保健药膳》
- 已病之痰《傅青主男科》
- 苡仁《药笼小品》
《医经国小》
- 作者:? 朝代:? 年份:?
- 序一
- 序二
- 医之可法为问
- 卷之一医学指南总诀二首
- 卷之一本草第一
- 卷之二脉诀第二
- 卷之三经络第三
- 十二经本一脉
- 奇经八脉
- 十二经脉
- 十五络脉一首(出针经)
- 经脉交会八穴一首(同前)
- 经穴起止一首(同前)
- 十二经气血一首(集见内经形志篇)
- 十二经井荣经合穴一首(出针经)
- 经脉流注一首(同前)
- 十二经纳甲一首(同前)
- 周身经穴赋
- 卷之四病机第四
- 卷之五治法第五
- 五郁一首(集见内经至元正纪大论)
- 三法一首(集见内经至真大论篇)
- 五治一首(集见此事难知)
- 七方一首(集见儒门事亲本内经至真大论篇)
- 十剂一首(集见儒门事亲)
- 望闻审切例一首(出脉诀)
- 察病轻重一首(出图经本草)
- 水火分治一首(出玉匮密钥)
- 三阴三阳标本分治一首(同前)
- 辨证用药例略
- 机要黄芩芍药汤
- 伤寒汗吐下禁例略(三首集见伤寒论)
- 针法(一首以下并出针经)
- 大乙人神(一首)
- 血忌(一首)
- 逐年尻神
- 逐日人神(一首)
- 禁针穴(一首)
- 禁灸穴(一首)
- 卷之六运气第六(并出玉匮密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