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症有不必诊脉、有必须诊脉论

《三指禅》书籍目录

失血之症有四∶从齿失者,曰齿衄;从鼻失者,曰鼻衄;从咽失者,曰呕血;从喉失者,曰咳血、曰咯血、曰吐血、曰唾血。失血则一,而轻重攸分。最轻者齿衄,足阳明胃脉循鼻入上齿,手阳明脉上颈贯颊入下齿,二经热盛,其循经之血从齿溢出。血路一通,即无热,亦时常而来,于体无伤,不必以药治者也。稍轻者鼻衄。凡经之上于头者皆下通于鼻,少阳之脉上抵头角,太阳之脉上额交颠,阳明之脉上至额颅。其血之循于经者,随气周流,走而不守,三经为热所逼,血即从鼻而漏。以童便引热下行,茅根清胃降火,其血立止。至于漏血过多而无休者,则不责之血热,而责之气虚。有形血,一时所不能滋;几希之气,速当挽回,急用参补气以督血(经验方∶黄 一两、秦归三钱,姜枣引),补气以摄血,补气以生血。虽气息奄奄,亦可回生。

伤寒鼻衄,名曰红汗,热随血解,不必止血,亦不必再发汗;瘟疫鼻衄,名曰外溃,毒从血减,不必止血,亦不必再议下。经络分明,见其症,即可以用其药也。稍重者呕血,即在胃腑矣。贮积日久,郁而上呕,多则盈盆盈碗,聚则成块成堆。或一月一呕,或间月一呕,或周年一呕。未呕之先,郁闷难安;已呕之后,神清气爽,但得血路通利,有呕至耄耋而无伤者。以恐血阻吸门(急备方∶用纸捻刺鼻中,得嚏则通),登时至毙,方书积案,从未有发明其义者。盖胃为五脏六腑之海,血易为之聚,人而饮食煎熬,停留瘀血,结成窠臼,久则相生相养,习以为常,如蚁之有穴,鱼之有渊,生生不已。补之,愈足以滋其党;凉之,徒足以塞其路。辗转图维,惟三七郁金,以破负固之城;淮膝、大黄,以开下行之路(悬拟方∶三七郁金牛膝大黄、归尾、桃仁枳实、炼蜜为丸)。扫除而荡涤之,庶有瘳焉。常见山居之民,采草药以治血,遇是症得愈者居多,草药之性,无非破血之品,有明征矣。最重者吐血、咳血、咯血、唾血。致病之舋,原不一端;发病之源,总归五脏。脏者,藏也,所以藏其血以养神、养魂、养魄、养意、养精与志也。心不主血,则神为之消散,脾不统血,则意为之惝恍,肝肺不归血,则魂魄为之飘荡,肾不贮血,则精志为之梏亡。一滴之血,性命随之,全凭脉息以决吉凶。脉而虚弱,火犹未发,归脾汤人参白术茯苓枣仁龙眼肉、黄 、秦归、远志木香、炙草、姜枣引)、养营汤人参白术、黄 、炙草、陈皮肉桂、秦归、熟地五味茯苓远志、酒芍、姜枣引),俱能奏效;脉而洪数则内火炽矣,火愈炽而血愈亡,血愈亡而阴愈虚,故曰阳邪之甚,害必归阴。当此之时,寒凉适足以伐五脏之生气,温补又足以伤两肾之真阴,惟以寒滋其阴而养其阳(同痨伤论),血或归其位耳。又有一种,五脏为内寒所侵,血不安位而妄行者,脉虚而迟,非附子干姜,不足以祛其寒而温其经(经验方∶附片、干姜、黄、白术、秦归、炙草、建元、南枣引),此百中仅见一二者。至于外寒犯乎五脏,扰血逆上者。脉浮而紧,惟麻黄人参芍药汤桂枝五分,麻黄、黄、甘草白芍一钱,人参、麦冬三钱,五味五粒,当归五分),可以攻其寒而安其血。此亦血症之常事,甚无足怪。所以五脏之血,必诊脉而后能决也。综而计之,譬之军伍,齿衄、鼻衄,巡哨之士卒也;呕血,护卫之士卒也;咳、吐、咯、唾之血,则守营之士卒也。巡哨之士卒可失,即护卫之士卒可失,而守营之士卒,断不可失者也。经四十载之推求,而血症了解,阅千百人之性命,而血路敢详。

(司马刘芹藻,忽患失血,气喘,脉虚而迟,重用附子、干姜,黄 ,立愈。由是留心医学,讲解《灵》、《素》、《难经》。)

1000余本中医古籍txt电子书免费下载

下载《三指禅》 电子书打不开?

下载所有中医书籍

返回《三指禅》书籍目录
  1. 血症有不必诊脉、有必须诊脉论《三指禅》
  2. 血症门(二十一则)《辨证录》
  3. 血症证治《医宗金鉴》
  4. 血症脉候《类证治裁》
  5. 血症总论《类证治裁》
  6. 血症论《医贯》
  7. 血之府《中医名词词典》
  8. 血症禁忌《奇效简便良方》
  9. 血之府《中医词典》
  10. 血症方《医学三字经》
  11. 血脂参考值《动脉粥样硬化》
  12. 血症2《中医名词词典》
  13. 血脂代谢异常《老年学》
  14. 血症1《中医名词词典》
  15. 血脂及其代谢《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
  16. 血症《灸法秘传》
  17. 血治法《石室秘录》
  18. 血症《医学三字经》
  19. 血痔《圣济总录》
  20. 血症《时方妙用》
  21. 血痔《中医词典》
  22. 血症《医学从众录》
  23. 血痔《奇效简便良方》
  24. 血症《古今医彻》
  25. 血痔候《诸病源候论》
  26. 血症《医宗己任编》
  27. 血痣《中医名词词典》
  28. 血症《文堂集验方》
  29. 血痣《中医词典》
  30. 血症《急救广生集》
  31. 血痣《马培之医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