痰饮脉论

《医门法律》书籍目录

喻昌曰∶痰饮之脉,《金匮》错出不一,难于会通。以鄙见论之,亦有浅深微甚之不同,可预明也,《脉要精微》篇曰∶肝脉软而散,色泽者,当病溢饮。溢饮者,渴暴多饮,而易入肌皮肠胃之外也。此特举暴饮水溢,饮病之最浅者为言耳。仲景会其意,即以饮证分之为四,统言其纲曰∶痰饮、悬饮、溢饮、支饮。大都为由浅及深者商治,失此不治,而至于积水滔天,即此四饮,自有不可同语者矣。其谓饮脉不弦,但苦喘短气者,见饮脉本弦,饮脉不弦,则水之积也不浓,然亦害其阳气,微喘短气而已。其谓支饮亦喘而不能卧,加短气,其脉平者,见支饮上于胸膈,喘而短气,其脉仍平,有而若无,才有停积,未至留伏,故不见于脉也。其谓脉浮而细滑者伤饮,见浮而细滑,非伤风伤寒之比,亦饮之初郁气分而未深也。医者于此时,蚤思昏垫之灾,亟兴己溺之念,而行因势利导之法,患斯解矣。否则证成深锢,末流愈分,伏根之所,愈不可识。经年检方问药,漫图成功,其可得乎?故凡见脉转沉弦一派,即当按法求之。其曰脉沉者,胸中有留饮,短气而渴,四肢历节痛,言肺之治节不行,宗气不布,故短气;气不布则津亦不化,故膈燥而渴;脾气不运,水饮流于肢节而作痛也。似此一证,肺脾交病,所称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之常者,且转而藉寇兵 盗粮矣。欲求其安,宁可得乎?至论弦脉,则曰咳者其脉弦。为有水,曰双弦者寒也,皆大下后虚脉,偏弦者饮也。为喘满,曰脉弦数有寒饮,冬夏难治。曰脉沉而弦者,悬饮内痛,此即沉潜水蓄。支饮急弦而广其说,与大下后其脉双弦者,有虚寒之别。其偏弦者,具为水饮也。冬夏难治,亦因用寒远寒,用热远热之法,不若春秋为易施耳。悬饮内痛,谓悬饮结积于内,其甚者则痛也。更有沉紧之脉,主心下痞坚,面色黧黑之证,谓挟肾寒相杂揉于心肺之分,则心下坚而面色黑也。有脉伏而为留饮之证,积饮把持其脉而不露,较涩脉尤甚矣。又曰脉伏便利,心下续坚,此为留饮欲去故也。又曰久咳数岁,其脉弱者可治,实大数者死,其脉虚者必苦冒,本有支饮在胸中故也。凡此皆病深而脉变,当一一溯其流而穷其源者,夫天枢开发,胃和则脉和,今为痰饮凝结其中,则开阖之机关不利,而脉因之转为沉弦、急弦、偏弦、弦数、弦紧、或伏而不见,非亟去其痰饮,亦胡繇脉复其常耶。浅者浅治;深者深治;浅深之间者,适其中而治。留者可攻;伏者可导;坚者可削;再一因循,病深无气,洒洒时惊,不可救药矣。

1000余本中医古籍txt电子书免费下载

下载《医门法律》 电子书打不开?

下载所有中医书籍

返回《医门法律》书籍目录
  1. 痰饮脉论《医门法律》
  2. 痰饮脉候《类证治裁》
  3. 痰饮门《古今医统大全》
  4. 痰饮脉案《类证治裁》
  5. 痰饮门《张氏医通》
  6. 痰饮论治《类证治裁》
  7. 痰饮门《古今名医汇粹》
  8. 痰饮论二首《外台秘要》
  9. 痰饮门《王旭高临证医案》
  10. 痰饮论《医门法律》
  11. 痰饮门《养生导引秘籍》
  12. 痰饮六《金匮悬解》
  13. 痰饮门《养生导引法》
  14. 痰饮留伏论《医门法律》
  15. 痰饮门方《医门法律》
  16. 痰饮咳嗽三十一《金匮悬解》
  17. 痰饮呕吐《中医词典》
  18. 痰饮咳嗽三十五《金匮悬解》
  19. 痰饮呕吐《症因脉治》
  20. 痰饮咳嗽三十四《金匮悬解》
  21. 痰饮七《金匮悬解》
  22. 痰饮咳嗽三十三《金匮悬解》
  23. 痰饮三《金匮悬解》
  24. 痰饮咳嗽三十七《金匮悬解》
  25. 痰饮诗《医学实在易》
  26. 痰饮咳嗽三十六《金匮悬解》
  27. 痰饮十《金匮悬解》
  28. 痰饮咳嗽三十二《金匮悬解》
  29. 痰饮十八《金匮悬解》
  30. 痰饮咳嗽三十《金匮悬解》
  31. 痰饮十二《金匮悬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