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虚论治
阴虚者多热,以水不济火,而阴虚生热也。欲滋其阴,惟宜甘凉醇静之物,大忌辛温,如干姜、桂附、故纸、白术、苍术、半夏之属,断不可用。即如人参、黄 、枸杞、当归、杜仲、菟丝之类,是皆阴中有阳,尤当斟酌。盖阳旺则阴愈消,热增则水益涸矣。然阴虚之热,为真水之亏,寒凉之品,又不可妄用。其有火盛而不得不从寒治者,亦当兼壮水之剂,可止即止,以防其败,斯得滋补之大法矣。
夜热或午后热,或喜冷便实,此皆阴虚生热,水不制火也,宜加减一阴煎。惊悸失志,火在心肾也,宜二阴煎。若外热不已,而内不甚热,则但宜补阴,不宜清火,宜一阴煎,或六味地黄汤。

- 阴虚论治《虚损启微》
- 阴虚论(螽斯广育)《古今医统大全》
- 阴虚门《寿世青编》
- 阴虚论《医效秘传》
- 阴虚梦遗秘方《华佗神方》
- 阴虚论《古今医彻》
- 阴虚内热《中医词典》
- 阴虚痢疾《中医词典》
- 阴虚呕吐《中医词典》
- 阴虚劳复《中医词典》
- 阴虚乳蛾《中医词典》
- 阴虚夹痰喘《中医词典》
- 阴虚舌胎《圆运动的古中医学》
- 阴虚火旺《中医词典》
- 阴虚失音《奇效简便良方》
- 阴虚火旺《中医名词词典》
- 阴虚湿热证《临证实验录》
- 阴虚火动夜热昼寒《傅青主男科》
- 阴虚水肿《医学衷中参西录》
- 阴虚黄喉《中医词典》
- 阴虚髓亏证《临证实验录》
- 阴虚喉癣《回春录》
- 阴虚头痛《中医词典》
- 阴虚喉癣《中医词典》
- 阴虚吐血《中医词典》
- 阴虚喉癣《中医名词词典》
- 阴虚吐血忌温补也《医法圆通》
- 阴虚喉痛《中医词典》
- 阴虚痿《中医词典》
- 阴虚喉痛《圆运动的古中医学》
- 阴虚胃脘痛《中医词典》
《虚损启微》
- 作者:? 朝代:? 年份:?
- 张序
- 自序
- 卷上
- 卷下
- 六味地黄丸
- 八味丸(崔氏)
- 大补元煎(新方)
- 左归饮(新方)
- 右归饮(新方)
- 左归丸(新方)
- 右归丸(新方)
- 八珍汤(《局方》)
- 十全大补汤
- 人参养荣汤(《局方》)
- 五福饮(新方)
- 七福饮(新方)
- 独参汤(葛氏)
- 养心汤(《医统》)
- 天王补心丹
- 柏子养心丸(《集验》)
- 人参固本丸(《千金》)
- 一阴煎(新方)
- 加减一阴煎(新方)
- 二阴煎(新方)
- 三阴煎(新方)
- 四阴煎(新方)
- 五饮煎
- 大营煎(新方)
- 小营煎(新方)
- 坎离交济丹(新制)
- 地六汤(新制)
- 金锁正元丹(《和剂》)
- 金锁思仙丹(万氏)
- 水陆二仙丹(经验)
- 固精丸(《济生》)
- 固精丸(《直指》)
- 家韭子丸(《三因》)
- 猪肚丸(经验)
- 秘元煎(新方)
- 固阴煎(新方)
- 苓术菟丝丸(新方)
- 补中益气汤(东垣)
- 补阴益气煎(新方)
- 举元煎(新方)
- 归脾汤(《济生》)
- 加味归脾汤(薛氏)
- 生脉散(《医录》)
- 百合固金汤
- 乌贼鱼骨丸(《内经》)
- 五物煎(新方)
- 理中汤(仲景)
- 理阴煎(新方)
- 四味回阳饮(新方)
- 六味回阳饮(新方)
- 温胃饮(新方)
- 镇阴煎(新方)
- 寿脾煎(新方)
- 一气丹(新方)
- 六气煎(新方)
- 保阴煎(新方)
- 抽薪饮(新方)
- 徙薪饮(新方)
- 清化饮(新方)
- 秦艽鳖甲散
- 柴胡梅连丸
- 逍遥饮(新方)
- 金水六君煎(新方)
- 贝母丸(新方)
- 一柴胡饮(新方)
- 二柴胡饮(新方)
- 三柴胡饮(新方)
- 四柴胡饮(新方)
- 五柴胡饮(新方)
- 正柴胡饮(新方)
- 柴陈煎(新方)
- 麦煎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