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可下证第七

《脉经》书籍目录

大法,秋宜下。

凡可下者,以汤胜丸散,中病便止,不必尽三服。

阳明病,发热汗多者,急下之,属大柴胡汤

少阴病,得之二、三日,口燥咽干者,急下之,属承气汤

少阴病六、七日,腹满不大便者,急下之,属承气汤证。

少阴病,下利清水,色青者,心下必痛,口干燥者,可下之,属大柴胡汤、承气汤证。

下利,三部脉皆平,按其心下坚者,可下之,属承气汤证。

阳明与少阳合病而利,脉不负者为顺,负者失也,互相克贼为负。

滑而数者,有宿食,当下之,属大柴胡、承气汤证。

伤寒后脉沉,沉为内实(《玉函》云:脉沉实,沉实者,下之),下之解,属大柴胡汤证。

伤寒六、七日,目中不了了,睛不和,无表里证,大便难,微热者,此为实。急下之,属大柴胡汤、承气汤证。太阳病未解,其脉阴阳俱停,必先振,汗出解。但阳微者,先汗之而解;但阴微者,先下之而解。属大柴胡汤证。(阴微一作尺实)脉双弦迟,心下坚,脉大而紧者,阳中有阴,可下之,属承气汤证。结胸者,项亦强,如柔状,下之即和。

病者无表里证,发热七、八日,虽脉浮数,可下之,属大柴胡汤证。太阳病六、七日,表证续在,其脉微沉,反不结胸,其人发狂,此热在下焦,少腹当坚而满,小便自利者,下血乃愈。所以然者,以太阳随经,瘀热在里故也。属抵当汤

太阳病,身黄,其脉沉结,少腹坚,小便不利,为无血;小便自利,其人如狂者,血证谛。属抵当汤证。伤寒有热而少腹满,应小便不利,今反利者,此为血,当下之,属抵当丸证。阳明病,发热而汗出,此为热越,不能发黄,但头汗出,其身无有,齐颈而还,小便不利,渴引水浆,此为瘀热在里,身必发黄,属茵陈蒿汤。阳明证,其人喜忘,必有畜血。所以然者,本有久瘀血,故令喜忘。虽坚,大便必黑,属抵当汤证。汗出而谵语者,有燥屎在胃中,此风也,过经乃可下之。

下之若早,语言乱,以表虚里实故也。下之则愈,属大柴胡汤、承气汤证。病者烦热,汗出即解,复如疟状,日晡所发者,属阳明。脉实者,当下之,属大柴胡汤、承气汤证。阳明病,谵语,有潮热,而反不能食者,必有燥屎五、六枚;若能食者,但坚耳,属承气汤证。太阳中风,下利呕逆,表解,乃可攻之。其人汗出,发作有时,头痛,心下痞坚满,引胁下痛,呕则短气,汗出,不恶寒,此为表解里未和,属十枣汤。太阳病不解,热结膀胱,其人如狂,血自下,下之即愈。其外未解,尚未可攻,当先解外。外解,小腹急结者,乃可攻之,属桃仁承气汤。伤寒七、八日,身黄如橘,小便不利,少腹微满,属茵陈蒿汤证。伤寒十余日,热结在里,复往来寒热,属大柴胡汤证。但结胸,无大热,此为水结在胸胁,头微汗出,与大陷胸汤。伤寒六、七日,结胸热实,其脉沉紧,心下痛,按之如石坚,与大陷胸汤。阳明病,其人汗多,津液外出,胃中燥,大便必坚,坚者则谵语,属承气汤证。阳明病,不吐下而心烦者,可与承气汤。阳明病,其脉迟,虽汗出而不恶寒,其体(一本作人)必重,短气,腹满而喘,有潮热,如此者,其外为解,可攻其里。若手足然汗出者,此大便已坚,属承气汤。其热不潮,未可与承气汤。若腹满大而不大便者,属小承气汤,微和胃气,勿令至大下。阳明病,谵语,发潮热,其脉滑疾,如此者,属承气汤。因与承气汤一升,腹中转失气者,复与一升;如不转失气者,勿更与之。明日又不大便,脉反微涩者,此为里虚,为难治,不可更与承气汤。二阳并病,太阳证罢,但发潮热手足汗出,大便难而谵语者,下之愈,属承气汤证。病患小便不利,大便乍难乍易,时有微热,喘冒不能卧者有燥屎也,属承气汤证。

1000余本中医古籍txt电子书免费下载

下载《脉经》 电子书打不开?

下载所有中医书籍

返回《脉经》书籍目录
  1. 病可下证《脉经》
  2. 病可温证《脉经》
  3. 病冷候《诸病源候论》
  4. 病可温十三条《仲景伤寒补亡论》
  5. 病理《临床营养学》
  6. 病可吐证《脉经》
  7. 病理《儿科学》
  8. 病可水证《脉经》
  9. 病理《普通外科学》
  10. 病可水八条《仲景伤寒补亡论》
  11. 病理《普通外科学》
  12. 病可灸证《脉经》
  13. 病理《胸外科学》
  14. 病可灸八条《仲景伤寒补亡论》
  15. 病理变化《病理学》
  16. 病可火证《脉经》
  17. 病理变化《传染病》
  18. 病可火二条《仲景伤寒补亡论》
  19. 病理反射《物理诊断学》
  20. 病可发汗证《脉经》
  21. 病理反射《神经精神疾病诊断学》
  22. 病可刺证《脉经》
  23. 病理及病理生理《儿科学》
  24. 病可刺二十九条《仲景伤寒补亡论》
  25. 病理类型《普通外科学》
  26. 病久目瞎背跎足跛手软《医门补要》
  27. 病理情况《药理学》
  28. 病久不愈四方《本草乘雅半偈》
  29. 病理全息与先兆《中医疾病预测》
  30. 病解《黄帝内经太素》
  31. 病理生理《临床营养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