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草经》佚文
三合合三百六十五种,法三百六十五度,一度应一日,以成一岁(倍其数,合七百三十名也)。
掌禹锡曰:本草例,神农本经以朱书,《名医》别录以墨书,神农药三百六十五种,今此言倍其数,合七百三十名,是并《名医》别录副品而言也,则此下节别录之文也,当作墨书矣,盖传写浸久,朱墨错乱之所致耳。
案禹锡说是也,改为细字。
药有君臣佐使,以相宣摄合和,宜用一君、二臣、三佐、五使,又可一君,三臣,九佐使也。
药有阴阳,配合,子母兄弟,根茎花实,草石骨肉,有单行者,有相须者。有相使者,有相畏者,有相恶者,有相反者,有相杀者,凡此七情,合和时之当用,相须相使者良,勿用相恶相反者。若有毒宜制,可用相畏相杀者,不尔,勿合用也。
药有酸咸甘苦辛五
味,又有寒热温凉四气,及有毒无毒。阴干暴干,采造时月,生熟土地,所出真伪陈新,并各有法。
药性有宜丸者,宜散者,宜水煮者,宜酒渍者,宜膏煎者,亦有一物兼宜者。亦有不可入汤酒者。并随药性,不得违越。
欲疗病先察其原,先候病机。五脏未虚,六府未竭,血脉未乱,精神未散,服药必活。若病已成,可得半愈。病势已过,命将难全。
若用毒药疗病,先起如黍粟,病去即止。不去,倍之;不去,十之。取去为度。
疗寒以热药,疗热以寒药。饮食不消,以吐下药。鬼注蛊毒,以毒药。
痈肿创瘤,以创药。风湿,以风湿药。各随其所宜。
病在胸膈以上者,先食后服药。病在心腹以下者,先服药而后食。病在四肢血脉者,宜空腹而在旦。病在骨髓者,宜饱满而在夜。
夫大病之主,有中风伤寒,寒热温疟,中恶霍乱,大腹水肿,肠澼下利,大小便不通,贲肫,上气,咳逆,呕吐,黄疽,消渴,留饮,癖食,坚积,症瘕,惊邪瘨病,鬼注,喉痹,齿痛,耳聋,目盲,金创,踒折,痈肿,恶创,痔瘘,瘿瘤。男子五劳七伤,虚乏羸瘦,女子带下崩中,血闭阴蚀,虫蛇蛊毒所伤。此大略宗兆。其间变动枝叶,各宜依端绪以取之。
上药令人身安命延,升天神仙,遨游上下,役使万灵,体生毛羽,行厨立至(《抱朴子》内篇,引神农经,据太平《御览》校)。
中药养性,下药除病,能令毒虫不加,猛兽不犯,恶气不行,众妖并辟(《抱朴子》内篇,引神农经)。
太一子曰:凡药上者养命,中者养性,下者养病(艺文类聚引《本草经》)。
太一子曰:凡药上者养命,中药养性,下药养病,神农乃作赭鞭钩(尺制切),从六阴阳,与太乙外(巡字)。五岳四读,土地所生草石,骨肉心灰,皮,毛羽,万千类,皆鞭问之,得其所能治主,当其五
味。一日(二字旧误作百)。七十毒(太平《御览》引《本草经》)。
神农稽首再拜,问于太乙子曰:曾闻之时寿过百岁,而徂落之咎,独何气使然也。太乙子曰:天有九门,中道最良,神农乃从其尝药,以拯救人命(太平《御览》引《神农本草》)。
按此诸条,与今本经卷上文略相似,诸书所引。较本经文多。又云:是太一子说,今无者,疑后节之,其云赭鞭,钩,当是煮辨,候制之假音,鞭问之,即辨问之,无怪说也。
药物有大毒,不可入口鼻耳目者,即杀人,一曰钩吻(卢氏曰:阴地黄精,不相连,根苗独生者,是也)。二曰鸱(状如雌鸡,生山中)。三曰阴命(赤色,著木县其子,生海中)。四曰内童(状如鹅,亦生海中)。五曰鸩羽(如雀,墨头赤喙)。六曰(生海中,雄曰,雌曰想也,《博物志》引神农经)。
药种有五物,一曰狼毒,占斯解之,二曰巴头,藿汁解之,三曰黎,卢汤解之,四曰天雄乌头,大豆解之,五曰班茅,戎盐解之,毒菜害小儿,乳汁解,先食饮二升(《博物志》引神农经)。
五芝,及饵丹砂,玉札,曾青,雄黄,雌黄,云母,太乙禹余粮,各可单服之,皆令人飞行长生(《抱朴子》内篇,引神农四经)。
春夏为阳,秋冬为阴(文选注引《神农本草》)。
春为阳,阳温生万物(同上)。
黄精与术,饵之却粒,或遇凶年,可以绝粒,谓之米脯。(太平《御览》引《抱朴子》神农经)。
五味,养精神,强魂魄,
五石,养髓,肌肉肥泽,
诸药:
其味酸者,补肝养心除肾病,
其味苦者,补心养脾除肝病。
其味甘者,补肺养脾除心病,
其味辛者,补肺养肾除脾病,
其味咸者,补肺除肝病。
故五味应五行,四体应四时,夫人性生于四时然后命于五行以一补身,不死命神,以母养子,长生延年,以子守母除病究年(太平《御览》引养要略,神农经)。
案此诸条,当是玉石草木三品前总论,而后人节去。

- 《本草经》佚文《神农本草经》
- 《本草集要》《中医词典》
- 《本草经集注》《中医词典》
- 《本草集要》《中医词典》
- 《本草经集注》《中医词典》
- 《本草汇纂》《中医词典》
- 《本草经解要》《中医词典》
- 《本草汇纂》《中医词典》
- 《本草经解要》《中医词典》
- 《本草汇言》《中医词典》
- 《本草经疏》《中医词典》
- 《本草汇言》《中医词典》
- 《本草经疏》《中医词典》
- 《本草汇》《中医词典》
- 《本草经疏辑要》《中医词典》
- 《本草汇》《中医词典》
- 《本草经疏辑要》《中医词典》
- 《本草纲目万方类编》《中医词典》
- 《本草类方》《中医词典》
- 《本草纲目万方类编》《中医词典》
- 《本草类方》《中医词典》
- 《本草纲目拾遗》《中医词典》
- 《本草蒙筌》《中医词典》
- 《本草纲目拾遗》《中医词典》
- 《本草蒙筌》《中医词典》
- 《本草纲目必读》《中医词典》
- 《本草品汇精要》《中医词典》
- 《本草纲目必读》《中医词典》
- 《本草品汇精要》《中医词典》
- 《本草纲目》简介《本草纲目》
- 《本草求真》《中医词典》
《神农本草经》
- 《神农本草经》简介
- 邵序
- 张序
- 孙序
- 周序
- 上经(上品)
- 玉石
- 草
- 菖蒲
- 鞠华
- 人参
- 天门冬
- 甘草
- 干地黄
- 术
- 菟丝子
- 牛膝
- 充蔚子
- 女萎
- 防葵
- 柴胡
- 麦门冬
- 独活
- 车前子
- 木香
- 署豫
- 薏苡仁
- 泽泻
- 远志
- 龙胆
- 细辛
- 石斛
- 巴戟天
- 白英
- 白蒿
- 赤箭
- 奄闾子
- 析蓂子
- 蓍实
- 六芝(赤芝、黑芝、青芝、白芝、黄芝、紫芝)
- 卷柏
- 蓝实
- 芎䓖
- 蘼芜
- 黄连
- 络石
- 蒺藜子
- 黄耆
- 肉松蓉
- 防风
- 蒲黄
- 香蒲
- 续断
- 漏芦
- 营实
- 天名精
- 决明子
- 丹参
- 茜根
- 飞廉
- 五味子
- 旋华
- 兰草
- 蛇床子
- 地肤子
- 景天
- 茵陈
- 杜若
- 沙参
- 白兔藿
- 徐长卿
- 石龙刍
- 薇衔
- 云实
- 王不留行
- 升麻
- 青蘘
- 姑活
- 别羁
- 屈草
- 淮木
- 木
- 人
- 兽
- 禽
- 虫鱼
- 果
- 米谷
- 菜
- 中经(中品)
- 玉石
- 草
- 干姜
- 枲耳实
- 葛根
- 括楼根
- 苦参
- 当归
- 麻黄
- 通草
- 芍药
- 蠡实
- 瞿麦
- 元参
- 秦艽
- 百合
- 知母
- 贝母
- 白芷
- 淫羊藿
- 黄芩
- 狗脊
- 石龙芮
- 茅根
- 紫菀
- 紫草
- 败酱
- 白鲜
- 酸酱
- 紫参
- 藁本
- 石韦
- 萆薢
- 白薇
- 水萍
- 王瓜
- 地榆
- 海藻
- 泽兰
- 防己
- 款冬花
- 牡丹
- 马先蒿
- 积雪草
- 女菀
- 王孙
- 蜀羊泉
- 爵床
- 假苏
- 翘根
- 木
- 兽
- 禽
- 虫鱼
- 果
- 米谷
- 菜
- 下经(下品)
- 玉石
- 草
- 附子
- 乌头
- 天雄
- 半夏
- 虎掌
- 鸢尾
- 大黄
- 亭历
- 桔梗
- 莨荡子
- 草蒿
- 旋复花
- 藜芦
- 钩吻
- 射干
- 蛇合
- 恒山
- 蜀漆
- 甘遂
- 白敛
- 青葙子
- 雚菌
- 白芨
- 大戟
- 泽漆
- 茵芋
- 贯众
- 荛花
- 牙子
- 羊踯躅
- 商陆
- 羊蹄
- 萹蓄
- 狼毒
- 白头翁
- 鬼臼
- 羊桃
- 女青
- 连翘
- 兰茹
- 乌韭
- 鹿藿
- 蚤休
- 石长生
- 陆英
- 荩草
- 牛扁
- 夏枯草
- 芫华
- 木
- 兽
- 虫鱼
- 果
- 米谷
- 菜
- 未详
- 《本草经》佚文
- 附:吴氏本草十二条
- 附:诸药制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