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录二 东方肝胆外科医院肝移植病人临床资料

《临床肝移植》书籍目录

我院在1965、1976和1994年先后开展了肝移植的动物实验研究,并在动物研究的基础上,于1978-1980年施行了3例原位肝移植术,这3例均为晚期肝癌病人,其中2例术后2-3个月内均发现肿瘤复发,加上缺乏有效的免疫抑制剂,最长存活时间只有148d(表1)。从1996年5月起至今,我院又施行了3例背驮式原位肝移植术,除第1例手术后7个月死于急生重型肝炎并发急性坏死性胰腺炎外,其余2例病人均已恢复(表2)。

表1 1978-1980年3例肝移植病人情况

病例性别年龄诊断存活时间(d)死因
139原发性肝癌10肝功能衰竭肺部感染
223原发性肝癌148急性重型肝炎并发感染
331原始性肝癌137感染并发脑出血

表2 1996-1997年3例肝移植病人情况

病例性别年龄诊断存活时间结果
126肝炎后肝硬化210d急性重型肝炎并发急性胰腺炎死亡
216肝豆状核变性1996年8月2日起已恢复上学
39肝豆状核变性1997年1月31日起已恢复上学

一、一般资料

1996-1997年的3例病人中,例1为乙型肝炎后肝硬化病人,曾经3次食管曲张静脉破裂出血,入院时大量腹水,经积极保肝治疗后腹水消退。术前HBsgA阳性、HBcAb阳性,而HBV-DNA阴性。例2和例3均为肝豆状核变性病人,例2主要表现为神经系统症状,如口齿不清、步态蹒跚和书写困难等;例3主要表现为肝硬化、反复黄疸和腹水。

二、麻醉及手术方式

我们对3例病人均采用持续硬膜外阻滞麻醉加吸入性全麻的方法。具体方法是:经胸8和胸9行硬膜外穿刺,向上置管3.5cm,2%利多卡因5ml试验量,首剂量为0.75%布比卡因10ml,以后每隔1.5h加0.75%布比卡因5ml,麻醉平面维持在胸3至胸11。面罩给氧去氮5min,静注安定5mg芬氟合剂1剂,异丙酚100mg,琥珀胆碱100mg,气管插管后控制呼吸,1%的异氟醚维持麻醉。术中监测ECG、SpO2、EtCO2、鼻咽温度、气道压、通气量、呼出气中异氟醚浓度、桡动脉实时测压,经右颈内静脉置入Swan-Ganz导管监测全套血流动力学参数。

对3例病人均采用背驮式技术,均未行静脉转流。供肝的冷缺血时间为6-9.16h(表3),总手术时间为9-14h(表4)。3例中有2例供体肝动脉变异,例1的代肝肝动脉为起源于肠系膜上动脉的替代肝动脉(图1)。例3除正常起源的肝动脉外,另有起源于肠系膜上动脉及胃左动脉的副肝动脉(图2)

表3 3例病人的供肝灌注及冷缺血时间

 灌注液(L)冷缺血时间(h)
病例UW液(腹主动脉灌注)林格液(门静脉灌注)
12.06.09.17
22.54.56
32.05.07.2

表4 3例病人的手术各期所用时间

病例腔静脉吻合时间(min)门静脉吻合时间(min)肝动脉吻合时间(min)无肝期时间(min)总手术时间(h)
190124518014
23615201399
321159010010

病人供体肝动脉变异情况

图1 例1病人供体肝动脉变异情况

病人供肝体肝动脉变异情况

图2 例3病人供肝体肝动脉变异情况

A.  供体肝动脉变异情况B.供肝修整和肝动脉重建后情况

三、术中各项指标的变化

在整个手术过程中,3例病人在病肝切除期的各项指标基本保持稳定(图3),只有例1由于分离肝脏时渗血较多(表5),出现平均动脉压下降,经补充血容量后,得到纠正。无肝期由于下腔静脉的钳夹,使回心血量下降,引起心率的反射性加快、中心静脉压和肺动脉楔压下降、体循环阻力升高、肺循环阻力下降、心输出量及平均动脉压下降、肝脏再灌注后各项指标逐渐恢复正常。在无肝期和肝脏再灌注期,有较明显的酸碱平衡、代谢和体温的变化,最突出的表现为无肝期低体温、低钙和高糖,再灌注期的高钾和代谢性酸中毒(表6,7)。肝脏再灌注后,体温逐渐回升,血糖逐渐下降,这也是供肝功能良好的一个指标。

整个手术过程中未行静脉转流,例1和例3由于术前肝硬化严重,有丰富的侧支循环存在,未发现明显的肠道淤血,例2由于无明显肝硬化,术中发现肠道淤血明显。

表5 3例病人的术中出血量和输血量

病例出血量(L)输全血(L)血浆(L)
1149.22.3
233.6 
31.71.60.2

表6 3例病人的术前、术中体温的变化(℃)

病例术前无肝期前无肝期再灌注期手术结束之高阁
136.535.232.934.935.6
236.835.532.835.235.8
336.435.634.034.735.3

表7 术中电解质和血糖的变化(mmol/L)

名称病例术前无肝期前无肝病再灌注期手术结束
Na+1140.0139.0138.0144.0134.0
2139.0140.0137.0141.0135.0 
3130.0132.0136.0141.0138.0 
13.453.893.15.13.2 
K+23.403.803.15.23.2
33.204.573.63.83.4 
1104.0101.098.0100.0102.0 
Cl+2101.0100.097.0101.0102.0
3103.0102.0104.099.0107.0 
11.251.01.11.41.5 
Ca+21.151.11.01.41.5
32.502.42.62.72.6 
15.06.710.15.25.0 
Glu25.26.511.85.75.5
33.25.515.08.87.4 

四、术后情况

术后处理按本院常规(附录三)进行,术后各项指标变化见图4、5、6。

1.一般情况3例病人均在术后第3天开始进流质饮食,例1和例2在术后第5天开始下地活动,例3由于术后腹腔内渗血和积液,腹腔双套管留置时间较长,直到术后第14天才下地活动。由于术后大量使用皮质激素,除发生急性排异反应外,体温均保持正常。

病人术中各项循环指标

图3 3 例病人术中各项循环指标

术前对照 PA.无肝前期 A.无肝期 R.再灌注期EOC.术毕

病人术后主要临床指标及抗排异治疗

图4 例1病人术后主要临床指标及抗排异治疗

病人术后各项临床指标及抗排异治疗

图5 例2病人术后各项临床指标及抗排异治疗

病人术后主要临床指标及抗排异治疗

图6 例3病人术后主要临床指标及抗排异治疗

2.胆汁引流量和血清胆红素的变化 例1和例2在术后第2天胆汁引流量就超过100ml/24h,发生排异反应时,胆汁引流量均减少,血清胆红素升高。随后着排异反应的控制,胆汁引流量增加,血清胆红素下降。例1在术后1个月血清胆红素降至正常。例2在术后2周血清胆红素降至正常,例3胆汁引流量在术后第5天开始下降,术后第7天降至43ml/24h,最低时为33ml/24h,至术后29d胆汁引流量超过100ml/L,术后第5天开始血清胆红素升高,术后22d达到最高值(330μmol/L),然后逐渐下降,至术后60d降到正常,但整个过程肝脏合成功能一直良好,血清清蛋白维持在40g/L以上,凝血酶原时间一直正常。例3在术后第1天和术后第5天曾出现过环孢素过量的问题,其全血谷浓度分别达1421.45μg/L和594.27μg/L,造成肝脏中毒。另外在术后第5天出现的急性排异反应加重了对肝脏的损害,这可能是例3肝功能恢复延缓的主要原因。

3.急性排异反应 3例病人共发生4次急性排异反应,例1和例3分别于术后第7天和第5天发生急性排异反应,例2在术后第8天和第24天各发生1次排异反应。急性排异反应的主要临床症状为:体温升高、精神状态差、食欲下降、胆汁引流量减少和黄疸加深(表8);血清胆红素和转氨酶升高、血清sIL-2R水平升高和嗜酸粒细胞增加(表9)。

综合3例病人急性排异时的病理表现,有如下特点:肝细胞浊肿和水肿变性;可见肝细胞坏死,核破裂、固缩和溶解;肝细胞和毛细胆管淤胆;门管区中央静脉周围大量淋巴细胞及中性粒细胞浸润。

表8 排异反应的临床症状*

病例术后天数精神萎靡食欲下降体温升高胆汁减少头痛
17 
28 
24* 
35 

*由于已经夹管,胆汁引流量未观察

表9 达式急性排异反应时化验指标的变化

病例术后天数嗜酸细胞升高胆红素升高血sIL-2R升高
17
28
24
35

由于及时行冲击治疗,胆红素未升高

4.“T”型管的管理3例病人胆管重建后均放置T型支撑着,例1和例2均在术后19d夹管,例3由于观察胆汁引流量的需要,至术后49d夹管。例1和例3在术后90d便拔管,例2于术后93d拔管,拔管前静脉注射菌必治1g。T型管拔除后未出现胆漏和胆管狭窄等情况。

5.结果 例1于术后210d死于急性重型肝炎合并急性坏死性胰腺炎,尸检见肝动脉、门静脉、胆管和下腔静脉吻合口良好,无血栓形成和狭窄,管壁也无增厚的表现。例2和例3均恢复良好,已经恢复上学。例2的神经系统症状已经明显得到改善。

由于术后预防性使用阿司匹林、潘生丁和低分子右旋糖酐,3例病人均未发生动脉和静脉血栓,也未发生细菌、霉菌和病毒的感染。

1000余本中医古籍txt电子书免费下载

下载《临床肝移植》 电子书打不开?

下载所有中医书籍

返回《临床肝移植》书籍目录
  1. 东方肝胆外科医院肝移植病人临床资料《临床肝移植》
  2. 东丹《外科全生集》
  3. 东方肝胆外科医院肝移植常规《临床肝移植》
  4. 东壁土《药性切用》
  5. 东方实西方虚,泻南方补北方《侣山堂类辩》
  6. 东壁土《本草撮要》
  7. 东风菜《饮食须知》
  8. 东壁土《本草分经》
  9. 东风菜《证类本草》
  10. 东壁土《名医别录》
  11. 东风散《退思集类方歌注》
  12. 东壁土《得配本草》
  13. 东行根《千金翼方》
  14. 东壁土《本草从新》
  15. 东莨菪碱《药理学》
  16. 东壁土《证类本草》
  17. 东陵处士炼乳丸饵并补乳法二首《外台秘要》
  18. 东壁土《医学入门》
  19. 东流水《汤液本草》
  20. 东壁土《本草蒙筌》
  21. 东流水《本草分经》
  22. 东壁土《新修本草》
  23. 东南治法《石室秘录》
  24. 东壁土《本草经集注》
  25. 东坡方《外科传薪集》
  26. 东壁土《千金翼方》
  27. 东墙《证类本草》
  28. 东壁土《本草纲目》
  29. 东墙子《本草分经》
  30. 锭子眼药《儒门事亲》
  31. 东墙子《本草撮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