疗发背痈疽灸法用药第一
经云∶诸痛痒疮疡,皆属心火。前辈又谓痈疽多生于丹石房劳之人。凡人年四十以上,患发背等疮,宜安心早治。此症如虎入室,御而不善,必至伤人。宜先用内托散,次用五香连翘汤,更以骑竹马法,或隔蒜灸,并明灸足三里,以发泄其毒。盖邪之所凑,其气必虚,留而不去,其病乃实。故痈疽未溃,脏腑蓄毒,一毫热药,断不可用。痈疽已溃,脏腑既亏,一毫冷药,亦不可用,犹宜忌用敷贴之药闭其毫孔。若热渴便秘,脉沉实洪数,宜用大黄等药以泄其毒;后国老膏、万金散、黄矾丸、远志酒之类,选而用之。
〖愚按〗前症若热毒蕴于内,大便秘结,元气无亏者,宜用大黄等药泄其热毒。若阴虚阳凑,精虚气节,脾胃虚弱者,宜用甘温之剂培其本源。若疮不 肿,不作脓者,虽未溃,仍须温补。若疮已溃,而肿不退,痛不止者,仍宜清凉之剂治之。若病急而元气实者,先治其标;病缓而元气虚者,先治其本;或病急而元气更虚者,必先治本而兼以治标。大抵肿高痛,脓水稠粘者,元气未损也,治之则易。漫肿微痛,脓水清稀者,元气虚弱也,治之则难。
不肿不痛,或漫肿、肿黯不溃者,发于阴也,元气虚甚,理所不治。若肿高 痛者,先用仙方活命饮,后用托里消毒散。漫肿微痛者,宜托里散,如不应,加姜、桂。若脓出而反痛,气血虚也,八珍散。不作脓,不腐溃,阳气虚也,四君加归、 、肉桂。不生肌,不收敛,脾气虚也,十全大补加姜、桂。晡热内热,阴血虚也,四物加参、术。欲呕作呕,胃气虚也,六君加炮姜。自汗盗汗,五脏虚也,六味丸加五味子。食少体倦,脾气虚也,补中益气加茯苓、半夏。喘促咳嗽,脾肺虚也,前汤加麦门、五味。欲呕少食,脾胃虚也,人参理中汤。腹痛泄泻,脾胃虚寒也,附子理中汤。小腹痞,足胫肿,脾肾虚弱也,十全大补加山茱、山药、肉桂。泄泻足冷,脾肾虚寒也,前药加桂、附。热渴淋闭,肾虚阴火也,加减八味丸。喘嗽淋闭,肺肾虚火也,补中益气汤、加减八味丸。凡此变证,皆因元气亏损,失于预补所致。故丹溪先生云∶但见肿痛,参之脉症,虚弱便与滋补,气血无亏,可保终吉。旨哉斯言!盖古今虚实不同,因时施治,不无少异。是集治论义悉类此。
【附治验】
上林陈静涵,面患疔,脉洪数有力,属邪气蕴结。余用清热消毒散二剂未应。或用黄 、肉桂等药二剂,反益其势,致耳目唇口俱肿闭,头面如斗,由邪气外实也。前脉按之无力,由元气内虚也。连进托里消毒之药,及数砭患处,出黑血碗许,已而脓与腐肉并溃而出。复用托里之药,疮势渐愈。七日后,复因调护失宜,以致烦渴不食,两尺脉如丝欲绝,急用八味丸料煎服,其脉顿复,手足自温。使非砭以泄其外,托里散以补其内,八味丸以回其阳,则治之失宜,必致不救。慎之慎之!
宪副陈鲁山,居官勤苦,劳伤元气,背患疽,漫肿,中央色黯,四畔微赤微痛,脉浮大,按之微细,左寸短而右寸若无。十余日,肿未全起。此病气元气虚寒,朝用参、 、姜、桂、归、术、陈皮、半夏、炙草,温补其阳,夕用加减八味丸滋其肝肾,各四剂而腐溃。但脓水清稀,盗汗自汗,内热晡热,脉浮而数,改用八珍汤。复发热,而夜阳举,此肾虚而火动,仍用加减八味丸料煎服而安。又因怒动肝火,疮出鲜血二盏许,左关弦数,右关弦弱。
此肝木侮脾,以致肝不能藏血,脾不能统血,用十全大补兼前药各二剂而血止。再用前药,调理而痊。
一武职患脑疽,内溃热渴,头面肿胀如斗,胸背色 如涂丹,烦热便秘,此表里俱实,若非苦寒之剂,内 外泄不救。遂针周项出脓,及用清凉饮一剂,内大黄用五钱,再用消毒散而愈。
节推王器之,背患疽,疮头如黍, 痛背重,脉沉而实,此毒在内。服黄连内 汤二剂少退,更与仙方活命饮而愈。
举人刘华甫, 肿作痛,脉浮而数,此毒蓄于经络。用内托复煎散二剂而 肿减,用仙方活命饮四剂而肿痛止,更用托里药而痊。
一儒者患背疽,肿 痛甚,此热毒蕴结而炽盛。用隔蒜灸而痛止,服仙方活命饮而肿消,更与托里药而溃愈。
一男子,背患疽,腐肉虽溃而新肉不生,此毒瓦斯解而脾胃之气虚也。用六君子加芎、归、五味、黄 渐愈,用十全大补汤全愈。
一男子,背患疽,肉腐脓清,肌肉不生,此邪去而气血俱虚也。用十全大补汤,月余而敛。
一男子,背患疽,肿痛,赤晕尺余,背如负石。其势当峻攻,其脉又不宜。遂砭赤处,出紫血碗许,肿痛顿退。更用神功散及仙方活命饮二剂,疮口及砭处出血水而消。
儒者周在鲁,怀抱久郁,背脊患疽,肝脉弦洪,脾脉浮大,按之微细。以补中益气加桔梗、贝母,少用银花、白芷,二剂,肝脉顿退,脾脉顿复。乃以活命饮二剂,脓溃肿消,肝脉仍弦。此毒虽去,而胃气复伤。仍用前汤加半夏、茯苓而愈。用银花、白芷,非为治疮,乃解患者之疑耳。

- 疗发背痈疽灸法用药《外科精要》
- 疗毒汤《冯氏锦囊秘录》
- 疗风毒瘰。《苏沈良方》
- 疗寸白虫。《苏沈良方》
- 疗风通用《新修本草》
- 疗疮肿权变通类法《外科精义》
- 疗哕《黄帝内经太素》
- 疗疮食荤味散黄《医门补要》
- 疗久疮。《苏沈良方》
- 疗疮《博济方》
- 疗咳方一十四首《外台秘要》
- 疗本滋肾丸《医方考》
- 疗母安胎二法不同《女科经纶》
- 疗百疾延寿酒《中藏经》
- 疗疟方二十一首《外台秘要》
- 辽夏金元中外医药交流《中国医学通史》
- 疗癖方五首《外台秘要》
- 辽夏金元医学著作《中国医学通史》
- 疗心法言《寿世青编》
- 辽夏金元医学家传记《中国医学通史》
- 疗医《古今医彻》
- 辽夏金元医学基础理论的研究《中国医学通史》
- 疗症方三首《外台秘要》
- 辽夏金元卫生保健《中国医学通史》
- 疗症秘方《华佗神方》
- 辽夏金元时期医学《中国医学通史》
- 疗诸痰饮方四首《外台秘要》
- 辽夏金元军事医学《中国医学通史》
- 撩膈散《备急千金要方》
- 辽东都尉所上丸《备急千金要方》
- 潦水《本草从新》
《外科精要》
- 序一
- 序二
- 卷上
- 疗发背痈疽灸法用药第一
- 痈疽备论第二
- 痈疽灸法论第三
- 骑竹马灸法第四
- 论隔蒜灸得效第五
- 背疽肿漫寻头灸法第六
- 蒜饼施用分其轻重第七
- 灸法要论第八
- 痈疽灼艾痛痒论第九
- 脑疽灸法第十
- 痈疽既灸服药护脏腑论第十一
- 马益卿先生痈疽论第十二
- 痈疽叙论第十三
- 《素问》良用要论第十四
- 《千金》良用备要方论第十五
- 别脉辨证论第十六
- 痈疽脉症第十七
- 治痈疽用药大纲第十八
- 论痈疽呕逆症第十九
- 论痈疽之源第二十
- 华佗论痈疽疮肿第二十一
- 论背疽其源有五第二十二
- 卷中
- 痈疽分表里证论第二十三
- 察疽发有内外之别第二十四
- 辨痈疽阴阳浅深缓急治法第二十五
- 论善恶形症第二十六
- 论生死形症第二十七
- 形症逆顺务在先明第二十八
- 发背治贵在早论第二十九
- 疮出未辨用津润墨围论第三十
- 看色灼艾防蔓论第三十一
- 论疮口冷涩难合第三十二
- 用药温凉须防秘泄论第三十三
- 生白痂切护勿触论第三十四
- 体察爱护论第三十五
- 用香药调治论第三十六
- 饮食居处戒忌第三十七
- 论医者更易良方第三十八
- 卷下
- 论痈疽用麦饭石膏治效第三十九
- 论痈疽敷神异膏功用第四十
- 论痈疽口紧小硬论第四十一
- 论痈疽喉舌生疮如菌第四十二
- 论痈疽脓成用替针丸药第四十三
- 论痈疽割伤第四十四
- 论痈疽寒热多汗用药第四十五
- 论痈疽食毒物发热第四十六
- 论痈疽作渴当调补精气第四十七
- 论痈疽将安发热作渴第四十八
- 论痈疽口干作渴症不同第四十九
- 论痈疽发热属肾虚第五十
- 论痈疽将安当补气血第五十一
- 论痈疽服药快捷方式第五十二
- 调节饮食当平胃气论第五十三
- 论痈疽成漏脉例第五十四
- 洪丞相方用蜞针法第五十五
- 痈疽经验杂方
- 拾遗(附)
- 附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