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论(三十七)

《中国医籍考》书籍目录

〔董氏(炳)避水集验方〕国史经籍志四卷 未见

四库全书提要曰。避水集验方四卷。明董炳撰。炳字文化。泗州人。是编以常用有验之方。分类裒辑。无所阐发。其所用之药。有积雪草者。本草所未详。特为具其图形。述其功效。然药类至多。唯在善用,正无取乎搜罗新异。自夸秘授也。其以避水名者。盖隆庆丙寅淮水决。炳避居楼上。以成是书。末附柳应征撰玉鹤翁传一篇。备载炳父相治医事。玉鹤相之自号。故炳又号怀鹤云。

〔王氏(永辅)惠济方〕(医藏目录。作简撰袖珍良方。系坊刻改名。)国史经籍志八卷 存

〔顾氏(鼎巨)经验方〕国史经籍志一卷 未见

〔刘氏(党)紧要二十四方〕国史经籍志一卷 未见

〔不自秘方〕国史经籍志一卷 未见

〔郑氏(鸾)传信方〕国史经籍志八卷 未见

〔李氏(兰泉)医说〕未见

鄞县志李奎传曰。有李兰泉者。以医名世。所着医说。未及刊布。其后学徐国。至今宝藏之。

〔王氏(有礼)尊生内编〕十卷 未见

嘉兴府志曰。王有礼。休宁人。嘉兴邑庠生。本性沈。字三五。居鸳鸯湖上。精岐黄术。善治伤寒。有尊生内编十卷。叶向高序。尊生外编八卷。岳元声序。皆行世。

〔尊生外编〕八卷 未见

〔李氏(守钦)方书一得〕未见

按上见于汜水县志。

〔刘氏(继芳)怪证表里因〕未见

按上见于太平府志。

〔林氏(道飞)济世良方〕未见

福建通志曰。林道飞以名医。着有济世良方。病者投剂立效。尤好施不倦。年八十三。子孙世其业。

〔姚氏(浚)风疾必读〕未见

按上见于江南通志。

〔江氏(时途)医学原理〕三十卷 未见

婺源县志曰。江时途。字正甫。江湾人。幼善病。遍阅方书。精研奥旨。异人谈方术。了了顿悟。嗣是投剂辄效。有少年病悸。亲戚咸惴惴危之。一剂霍然有起色。名著郡邑。户外之履常满。前后邑令。咸见推重。举乡宾者再。着有医学原理三十卷。丹溪发明五卷。医家争传诵焉。

〔丹溪发明〕五卷 未见

〔万氏(拱)医学大成〕未见

按上见于湖广通志。

〔喻氏(化鹏)医经翼专〕未见

宝庆府志曰。喻化鹏。字图南。丰城人。以精医游邵阳。其于切脉望色听声察形之妙。终夜研究。若经生家。治病如临大敌。稍不中肯。忧形于色。静夕深思。辰起即赴病家。调剂不论贫富。不惜重值之料。人予之金。即以市奇方秘论。雅尚气节。能文词。尝构一楼藏古书史。好与诸名士游。所着医经翼专。愚禅师之,其卒也。友人刘默庵经理。葬于东郭五里碑之右。浓恤其子以归。

〔徐氏(纯卿)纫元医案〕未见

延平府志曰。徐纯卿。将乐诸生。读书学易。穷医得秘方。施药活人。年八十。手不释卷,着有纫元医案。

〔徐氏(应显)医方积验〕未见

金华府志曰。徐应显。字子 。永康人。业儒。精医术。多所全活。晚年益精。历游名公卿间。贫寒以疾请。匍匐救之。所着有医方积验。岁大 。倡行糜粥。有以负赋告者。为贷钱焚券。人德之。牟御史廉其行。表其庐。曰儒修相业。年八十余卒。

〔彭氏(浩)杂病正传〕未见

〔医性〕未见

〔孙氏(橹)医学大成〕未见

〔活命秘诀〕未见

〔吴氏(嗣昌)医学慧业〕未见

按上五书。见于浙江通志。

〔吴氏(奂)古简方〕续文献通考十二卷 未见

金华府志曰。吴奂。字德章。兰溪人。刻志好学。博通书史。善书札。而尤精于医。得何文定公曾孙仲畏之传。功力兼人。益造其微。其医最于一邑。人多称之。着有古简方十二卷。诸集方四十余卷。其诗号兰渚渔歌。

〔王氏(子英)医案〕未见

兰溪县志曰。王子英。号石舟。着有医案。系御医开之裔孙也。

〔赖氏(汤铭)四科治要〕未见

延平府志曰。赖汤铭。永安庠生。痛母殁于庸医。一旦弃举子业精医。以赎己罪。而未能也。于是无贫富。病者虽百里必视之。投剂辄验。郡守郑祖几法不起。汤铭既治有效。且曰。调养元气。上策也。参术草根。斯下耳。郑闻言益加礼焉。有四科治要。闽医多祖述之。

〔方氏(炯)杏村肘后方〕未见

按上见于福建通志。

〔潘氏(文源)方脉纂要〕二十卷 未见

婺源县志曰。潘文源。字本初。桃溪人。宽和仁浓。言笑不苟。望而知为长者。少业儒不售。去而学医。即精工。所投剂辄效。每日求诊视者。盈门塞巷。文源意在施予。所药治者。概不责酬。遇贫士且加惠予焉。以故悬壶三十余载。人人称神。而家无数亩之蓄。没之日。里巷多流涕者。所着有方脉纂要二十卷。行于世。

〔庄氏(履严)医理发微〕未见

江阴县志曰。庄履严。字若 。工医。能诗。延医有奇验。活人不可胜纪。着医理发微。习医者多宗尚之。

〔高氏(叔宗)资珍方〕未见

江阴县志曰。高叔宗。字子正。别号石山。能诗善书。通和扁术。着资珍方。高宾为序。

〔王氏(禹道)惠济仙方〕未见

分水县志曰。王禹道。字冰岩。事继母以孝闻。幼好学。弱冠精举子业。以及经史子集。无不通贯。都人士咸以大器期之。中年遘疾。遂究心岐黄家言。着惠济仙方诸书。远迩称述。不啻沛相长桑也。训乡勇以拒矿贼。功高。尉邑侯李深重之。都谏何春泉欲以人才荐。会疾不果。前蔡邑侯集分水先贤传。首称焉。

〔汪氏(副护)试效集成〕未见

休宁县志曰。汪副护。字天相。城西人。少通儒术。改业医。师祁门汪机。寻历姑苏京口。访明师。遂精医学。祖东垣老人。专以扶元气为主。因号培元医。行四十余年。全活甚众。平生乐善好施。四城通道。并建亭憩行者。兼修远近庙宇。悉出卖药金。着有试效集成暨诸医书。行世。

〔胡氏(尚礼)医案〕未见

按上见于仪真县志。

〔孙氏(钝)试效集成书〕未见

钱塘县志曰。孙钝。字公锐。遇异人授却老方。九十童颜。医倾海内。所着有试效集成书。按脉用药。足齐古人。又有皇甫泰者。与之齐名。称孙皇云。

〔王氏(君赏)医便〕二卷(张受孔刊本四卷)存

自序曰。余游京师。时获兹集。检其方甚约。谛试之辄验。因益以续收诸条。更裁定焉。稍稍蓄治药材。无论疾久近。循方分剂。罔不克臻奇功。嗣是出按晋。及再承关陕。于时从役者。人以十数。岁月既赊。得无有虞采薪。然虽传舍中法严。内外医不可得延而入也。独赖是以济。取左右如叩。夫医弗烦而药足。方弗繁而用备。名之曰医便。既事竣。将言复诸从役求甚殷。苦无余本。录则众弗给。政或给焉。示亦弗广也。举而筹之太守。太守曰。藏有废版。可更遂以命梓人。隆庆己巳重阳日。巡按陕西监察御史王君赏识。按万历壬寅吴秀序曰。震泽沈竹亭与龄所录也。苏州府志又曰。沈与龄号竹亭。吴江人。工医。能决生死。着书便行世。然据徐应登序。称按是编为王侍御公按秦时所辑,则知其出君赏矣。

〔吴氏(秀)增补医便续集〕四卷(张受孔刊本六卷)存

自序略曰。余家旧用医便集。盖得之竹亭先生。云迄今三十年。索者犹踵至。武林因之有二刻。托为御院本。继又见莒中刻。补遗则归之朱济川黄文洲两人。两人固良医也。所采集当不谬。余合两书删订之。补以己试方。用续先刻。世有不能致医药。与能致而付之庸工之手者。览此庶有瘳乎。

〔曹氏(金)传信尤易方〕八卷 存

栗永禄序略曰。夷门少川右使曹公。素留神轩岐内经灵枢诸篇。尤邃于仲景叔和丹溪等诸部经方。故自登仕来。扬历淮扬齐鲁会稽间。所过名胜。即登眺移日。值羽士缁流。辄改颜款接叩底里。但奇药单方可采。随便札记。付行笥以随。垂二十余祀。方积笥盈。奚啻万计。兹辖政少暇。悉所积校理之。辨证分门。犁然备具。稍方品重复。诡异不经者。尽为删芟。乃得八卷。中有证颇相类。则附注本门。有间出各方。则明注方后。较诸种更为精当简便。且经试多奇验。遂题曰传信尤易方。一展卷。门类区别。药品弗淆。治疗法备。虽穷乡下邑。人得此。随证检方。随方制药。随药医证。不出户庭。效可立睹。医可勿他觅也。自序略曰。余闻之。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确哉其言之也。盖余少膺脾病。召一方时。所谓名能疗者。乃百弗一功焉。会客有授余啖蠡实者。非有所诊候而审辨也。辄一再月。而强食倍他日。繇此观之。世尝言海上方。能愈剧疾。不虚哉。不虚哉。余既以日履和豫。叨役四方。所过名胜。羽客衲子。时问所素善易方。岁久累数箧。间发治所主病。屡屡称捷效。隆庆改元。余起使易水。命医官郑鸾。比类裒集。曰。韪哉方乎。传之海上人。而实散见诸名家所载籍者也。余更使明着所自出。而颇厌其繁复。后二年余再携入秦。秦泾阳医士王玎检校删正。厘八卷。录成适左使上党健斋栗公雅抱博济之猷。间取而观之曰。夫在物有之。运规而索圜。有弗圜焉。我知其不为方也。操矩以求方。有弗方焉。我知其不为圜也。以余读若方。殆医之规矩。非与吾为若梓以博。民寿何如。余曰。公之意信大浓幸。吾志也。于是卒刻。而名之曰传信尤易方。盖古有卫生千金救民备急易方。而是方不伐物命品。取诸任土所宜。无烦雷公操炮。隐居辨治。而又尝试多奇应。故云。时隆庆岁在庚午春正月上元日。赐进士出身通奉大夫陕西等处承宣布政使司右布政使夷门曹金书。

〔何氏(古朴)医家蕴奥〕四卷 存

章秩曰。古朴先生余杭县北住进贤里。幼颖悟读书。□诗隐居。独善传览诸书。尤精医学。所集有修真正术。求嗣秘要。草堂吟料。珠玑类萃。星命关键等书。

〔修真正术〕未见

〔杨氏(拱)医方摘要〕十二卷 存

〔龚氏(信)古今医鉴〕八卷 存

自序曰。余幼业儒。读张子西铭。天下疲癃生理残障。皆吾无告兄弟。韩子原道。为之医药。以济其夭死。深叹二公之言。民胞物与之心也。然膺厥任。惟宰相。上佐天子。调燮阴阳。节宣元气。庶足起疲癃而寿国脉。余诵之。直欲于身亲见之。殊庸劣鲁钝。为时所 。会家君起家医学。 来燕豫。附应中原。医之正传。已有所得。余因省焉。遂弃儒就学。绍岐黄仓越之心传。阐刘张朱李之秘诀。于当时云游高士。有裨医教者。尤竭诚晋谒。与之上下其议论。远宗先哲。近取名公。殚精竭神。磨光刮垢。与家君相为渊源。盖有年矣。每视疾则先诊以脉息。次察其病原。而攻治之法。方药之制。又酌其脉病而投之。执是以往。影响不殊。既而以脉病治方。分门别类。以古今之确论为枢要。间亦窃附己意。参互考订。遗者补之。略者详之。纂辑成帙。医有十三科。此其粗备。厘为八卷。名以古今医鉴。夫医意也。何取于鉴。鉴惟空而后无遗照。医必明而后无遗疾。是书上考诸古。古之明验者取之。下质诸今。今之明验者取之。隐伏沉痼。罔不洞察。与鉴之照物。妍媸不夹。有相类者。此之谓医鉴。此余命名意也。稿甫成。不敢自秘。爰付诸梓。以公诸天下后世。俾医有小补。病有救援。视医国良相。固小大不同。而疲癃可起。夭死可苏。亦宛乎韩张二公之用心也。余不佞。言之无文。聊述成书之概于篇端。其订讹正误。尚有竣于后之君子。时万历四年岁次丙子孟冬之吉。金溪后学龚廷贤书于有慎堂。金溪县志曰。龚信十一都下澌里人。任太医院。着古今医鉴。并云林医彀。子廷贤着万病回春

〔周氏(礼)医圣阶梯〕十卷 存

自序曰。医者仁术也。厥理邃奥。惟儒为能通之。自黄岐开其源。和扁弘其流。张王朱李数君子扬其澜。而医道始大着矣。先君菊潭翁甫以医鸣世。载诸郡志。足征也。尝谓礼曰。医仅足以济一方。汝其求之孔孟。以大其施乎。爰命业儒。补郡庠弟子员。屡试弗捷。贡太学生。受临清州 。奈世方以资格待仕进。而礼又素性弗克脂韦。于时仕甫三载。即谢政归。因思先正有云。不用于时。则当为明医以济世。乃因究心医业。博观前辈遗书。汗牛充栋。言各有长。然纷纭浩漫。靡有归一。苟非神而明之者。莫窥其涯。是以庸医贸贸。未免执一废百。而以药试病。其为仁术之累多矣。礼幼侍先君。颇知梗概。既而锐意钻研。殚心穷究。乃克会通诸家之说。撮其枢要。析其淆乱。间附己意。以成全书。凡十卷。先审病以定名。次原病以着论。论确而后察脉。脉明而后处方。汤液丸散。用各有宜。编讫。题曰医圣阶梯。夫神圣工巧。医之等级也。然必由易简。而后极至可臻。志于医学人。苟能于是书而寻绎焉。则向往不迷。而神圣之域。不于此而可渐跻乎。于戏。凡厥有生。受形天地。五方之水土不齐。七情之感人亦异。安得滞于闻见之偏。而不知变通之妙哉。是集也。合之尽其大。析之极其精。展玩之间。庶几候易。而病机可识。体认真。而疗理无艰矣。书既成。不敢自私。因锓梓。以广惠于四方云。万历元年春正月既望征仕郎临清州判官归安半山周礼序。

〔徐氏(涉)亲验简便方〕医藏目录一卷 存

自序略曰。予自弱冠。既念贫民。昧于医药。沦于夭死。故每留心体察。诸医暨诸士大夫。语及凡已试而简便者。悉令人笔识之。意在锓行。而冗累未果。今寓留都稍暇。又得太医院医官江阴。赵文育氏。为予分类缮写。足成一编。虽其所具未若他书之多。然皆非道听途说。言之无据。亦非待医家临病斟酌。烦厥心力者也。但本意主于便物。不止专济其生。故于服食物用之凡。从宜料理之法。少有裨于斯民日用者。亦辄类附于后焉。仍虑其罔知文义。爰为之词。咸近方俗。即医家语。亦不全采。要在使之易晓而已。观者幸勿以为浅近而忽之。

〔罗浮山人 竹堂集验方〕六卷 存

〔姚氏(思仁) 竹堂医方考〕未见

朱彝尊姚氏族谱序曰。万历初。光禄大夫柱国太子太传工部书善长公。登先文恪公榜。后年七十余。致政归里居。乐善好施。病者给以药。寒者给以衣。死者给以棺 。今所传 竹堂医方。皆公手自抄。按是书。见于浙江通志。引嘉禾征献录。姚思仁当是善长公。而岂与罗浮山人集验方。为一书否。附以俟考。

〔解氏(桢)医学便览〕医藏目录四卷 存

〔张氏(四维)医门秘旨〕十五卷 存

□□曰。古皖张子讳四维。字国本。别号筠亭。乃听选官也。医名于世。诸上司奖之以扁额。士大夫赠之以诗文。

〔钱氏(后崖)宦邸便方〕二卷 存

〔吴氏(嘉言)医经会元〕十卷 存

自序曰。夫医药方书。乃拯病资生之轨也。惟按以理气。详于治法。卓有效验者为难得。近代所出之书。有详于论说者。不备乎方。繁乎方药者。不精于择。文言衍义者。无体用之约。快捷方式处治者。缺是非之辨。及诸家注述,无一本之断。有五志皆为火论者。有言温能除大热者。有竟以吐汗下去病为要者。有言治病。必求其本为法者。经言邪之所凑。其气必虚。人有言伤寒及诸气诸痛无补法,故业此者。有多歧之叹。阅方者。怀犹豫之惑。予承家传。原诸病所感。必由乘虚而入。以为主论证有名。用药有据。当别三因所致为纲领临证有条。评色脉逆顺虚实为权衡。故曰。药不执方。合宜而用。医无定体。应变而施。原乎古方撰集于淳朴之时。传流于偷薄之渐。病名虽同。而治法互异。吁。惟儒有孔孟之删定。程朱之发明。所以道统之传。昭如日星。况乎医道精微。又乏明哲阐扬。踵讹袭误。苟非究心素难之奥。博探诸家之长。安于肤略。其不蹈于实实虚虚之弊者盖鲜矣。然亘古今而不变者理也。苟能精造乎至理。则如听讼明刑之有法度。纵民伪日繁。不越乎条律。人病百出。岂外乎方法哉。予虽不敏。谓司命之任匪轻。虽藉家传。益自砥砺。药饵针灸。屡投辄效。缙绅诸公。谬许为当世明医。每自块焉。适己卯岁冬。留都大司马凌病脾胃。延予调理。因索予家经验秘方。捐俸梓行。以广其传。为医道指掌也。予辞不获已。谨以脉诀发明者。正有定论。药性繁杂者。删有切要。卫生有本。设心脾肾三方于篇首。以备通用。察病有机。列运气标本等论于卷末。以启后学。削讹辟舛。发古通今。集成十卷。名曰医经会元。或可利济于无穷。期不负至仁盛心而已。今际圣君贤相。法三代之仁。以臻雍熙之治。诏取天下明医。以广好生之术。余齿七十有四。自揣不能应召。谨以是书。奉凌公命。而遂梓焉。万历庚辰岁孟春上浣之吉。原太医院医官浙严分水梅坡吴嘉言撰。

〔医学统宗〕未见

按上见于严州府志。

〔龚氏(廷贤)种杏仙方)医藏目录四卷 存

自序曰。医称王霸殊。溯古辨之。若鱼目夜光。 连城。然不爽也。顾霸之效也。诡驳之宜。而王谓易简。曷以也。医恶是类乎。余自髫龀。广箕裘业。从家大人医寓中。家大人辄以霸禁。比长客壶京肆。稍见俞诸大方。若蒋定西京使相刘秋堂诸老。佥以王道医。交口称矣。余窃自信。乃取家大人所传方书。而续其余。成医鉴一帙。锲之以便世用。第方多萃味。而窭人避地或购之难。诚杏林遗春也。乃复窃父志。括俚言切病情。选方择味。类以一二易致者。动疗钜 。见者奇之。命曰种杏仙方。俾家易辨。人易晓。而遐陬胥靡。咸在杏荫中矣。第恐出奇吐秘。见者以霸术目距。知王之易简。正坐此矣。譬之夜光之珠。奚必径寸。连城之璧。奚必拱把。鱼目 。宁得而乱之乎。书成。辱名辈序诸首帙。余故吐所怀以自白云。万历九年岁次辛巳孟秋吉。金溪云林山人龚廷贤书。何出图序略曰。龚氏子才操岐黄之秘。而鸣诸豫。尝佐而翁着医鉴。行于世矣。为浩博而旨奥。构材备难致也。乃更择易简。投单品辄效者。为四帙。又不为艰深语。即穷陬啬人。读易解。能卒然辨。譬之阮瑟嵇琴。一脱囊自成韵调。又可以名家也。子才名廷贤。号云林。江西金溪人。

万病回春〕八卷 存

〔云林神彀〕四卷 存

〔鲁府禁方〕医藏目录四卷 存

〔医学准绳〕医藏目录四卷 未见

寿世保元〕十卷 存

〔济世全书〕医藏目录八卷 存

〔云林医圣普渡慈航〕八卷 存

〔缪氏(存济)识病捷法〕医藏目录十卷 存

〔余氏(应奎)医学源流肯綮大成〕十六卷 存

〔吴氏(昆)医方考〕医藏目录六卷 存

自序曰。上医治未病。方无尚也。垂经论焉。经论医之奥也。中医治已病。于是乎始有方。方医之祖也。非其得已。视斯民之疾苦。故因病以立方耳。季世人知医尚矣。习方其简也。穷经其烦也。乃率以方授受。而求经论者无之。舍斯道之奥。宝斯道之粗。安望其术之神良也。余年十五志医术。逮今十有八稔。惧辱医名。早夜遑遑。惟经论是搜。不敢自是。游海内者数年。就有道者。而贽谒之。见贱工十九。良工十一。不惟上古之经论昧焉。虽中古之方。犹弗达也。弗明方之旨与方之证。及诸药升降浮沉。寒热温平良毒之性。与夫宣通补泻轻重滑涩燥湿。反正类从之理。而徒执方以疗病。恶能保其不殃人乎。乃为之愍恻。取古昔良医之方七百余首。揆之于经。酌以心见。订之于证。发其微义。编为六卷。题之端曰医方考。盖以考其方药,考其见证。考其名义。考其事迹。考其变通。考其得失。考其所以然之故。匪徒苟然。志方而已。君子曰。夫夫也。弱龄谫陋。轻议古人。则昆有罪焉尔。世有觉者。触目而疵之。从而可否之。吾幸吾之得师也。游艺者。玩索而惜□□而左右之。吾幸吾之明典也。如山野之陬。湖海之远。求良医而不速得。开卷检方。能究愚论。而斟酌自药焉。则吾济人之一念也。或者尚论千古。末张孙而本轩岐。劣群方而优经论。则孟轲氏所谓游于圣人之门者。难为言矣。安用夫斯籍之赘也。皇明万历十二年。岁次甲申。孟冬月。古歙吴昆序。

〔十三科证治〕未见

〔参黄论〕未见

按上见于亡名氏鹤皋山人传。

〔亡名氏类纂名医要旨医源会海〕二卷 存

〔吴氏(勉学)师古斋汇聚简便单方〕七卷 存

1000余本中医古籍txt电子书免费下载

下载《中国医籍考》 电子书打不开?

下载所有中医书籍

返回《中国医籍考》书籍目录
  1. 方论(三十七)《中国医籍考》
  2. 方论(三十六)《中国医籍考》
  3. 方论(三十三)《中国医籍考》
  4. 方论(三十九)《中国医籍考》
  5. 方论(三十四)《中国医籍考》
  6. 方论(三十二)《中国医籍考》
  7. 方论(三十五)《中国医籍考》
  8. 方论(三十八)《中国医籍考》
  9. 方论(三十一)《中国医籍考》
  10. 方论(三十)《中国医籍考》
  11. 方论(十)《中国医籍考》
  12. 方论(三)《中国医籍考》
  13. 方论(十八)《中国医籍考》
  14. 方论(七)《中国医籍考》
  15. 方论(十二)《中国医籍考》
  16. 方论(六)《中国医籍考》
  17. 方论(十九)《中国医籍考》
  18. 方论(九)《中国医籍考》
  19. 方论(十六)《中国医籍考》
  20. 方论(二十一)《中国医籍考》
  21. 方论(十七)《中国医籍考》
  22. 方论(二十五)《中国医籍考》
  23. 方论(十三)《中国医籍考》
  24. 方论(二十四)《中国医籍考》
  25. 方论(十四)《中国医籍考》
  26. 方论(二十三)《中国医籍考》
  27. 方论(十五)《中国医籍考》
  28. 方论(二十七)《中国医籍考》
  29. 方论(十一)《中国医籍考》
  30. 方论(二十六)《中国医籍考》
  31. 方论(四)《中国医籍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