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岐黄之术】

代脉(阴)

《脉诀汇辨》书籍目录

体象 代为禅代,止有常数;不能自还,良久复动。

代亦歇止之脉。但促、结之止,内有所碍,虽止而不全断,中有还意;代则止而不还,良久复止,如四时之禅代,不愆其期也。又促、结之止,止无常数;代脉之止,止有定期。

主病 代主藏衰,危恶之候。脾土败坏,吐利为咎。中寒不食,腹疼难救。

止有定期者,盖脾主信也。故《内经》以代脉一见,为藏气衰微,脾气脱绝之诊。

按代脉之义,自各不同。如《素问·宣明五气篇》曰∶“脾脉代。”《灵枢·邪气脏腑病形篇》曰∶“黄者其脉代。”皆言藏气之常候,非谓代为止也。《素问·平人气象论》曰∶“长夏胃微软弱曰平,但代无胃曰死”者,盖言无胃气而死,亦非以代为止也。若脾王四季,而随时更代者,乃气候之代,即《宣明五气》等篇所云者是也。若脉平匀,而忽强忽弱者,乃形体之代,即《宣明五气》等篇所云者是也。脉无定候,更变不常,则均为之代,须因变察情。如云五十动而不一代者,是乃至数之代。大抵脉来一息五至,则肺、心、脾、肝、肾五脏之气皆足,故五十动而不一止,合大衍之数,谓之平脉。反此则止乃见焉。肾气不能至,则四十动一止;肝气不能至,则三十动一止;脾气不能至,则二十动一止;心气不能至,则十动一止;肺气不能至,则四五动一止。至当自远而近,以次而短,则由肾及肝,由肝及脾,由脾及心,由心及肺。故凡病将死者,必气促以喘,仅呼于胸中数寸之间。此时真阴绝于下,孤阳浮于上,气短已极,医者犹欲平之散之,未有不随扑而灭者。戴同父云∶“三部九候,候必满五十动,出自《难经》,而伪诀五脏歌中,皆以四十五动准,乖于经旨。又云∶‘四十一止一藏绝,却后四年多命没。’荒疵尤甚。夫人岂有一藏既绝,尚活四年。叔和亦曰∶‘脉来四十动而一止者,一藏无气,却后四岁春草生而死。’未知《灵枢·根结篇》但言动止之数,以诊五脏无气之候,何尝凿言死期耶?”滑伯仁曰∶“无病而羸瘦、脉代者,危候也。有病而气血乍损,只为病脉。”此伯仁为暴病者言也。若久病而得代脉,冀其回春,万不得一矣。

伤寒心悸,有中气虚者,停饮者,汗下后者。中气虚则阳陷,阳受气于胸中,阳气陷则不能上充于胸中,故悸。停饮者,饮水多而停于心下也。水停心下,水气上凌,心不自安,故悸。汗后则里虚矣。况汗乃心液,心液耗则心虚,心虚故悸。诸悸者,未必皆脉代;若脉代者,正指汗后之悸,以汗为心液,脉为心之合耳。

女胎十月而产,腑脏各输真气资以培养。若至期当养之经虚实不调,则胎孕为之不安,甚则下血而堕矣。当三月之时,心包络养胎。《灵枢·经脉篇》云∶“心包主脉。”若分气及胎,脉必虚代。在《灵枢·五脏生成篇》曰∶“心合脉。”盖心与心包,虽分二经,原属一藏故耳。代脉主病,但标脾脏虚衰,而不及他症,故附列焉。

1000余本中医古籍txt电子书免费下载

下载《脉诀汇辨》 电子书打不开?

下载所有中医书籍


返回《脉诀汇辨》书籍目录
  1. 代脉(阴)《脉诀汇辨》
  2. 代脉《脉理求真》
  3. 代脉(阴)《诊家正眼》
  4. 代脉《中医词典》
  5. 代脉结脉反为阳气将舒伏气将发说《读医随笔》
  6. 代脉《中医名词词典》
  7. 代脉有二《轩岐救正论》
  8. 代灸涂脐膏《中医词典》
  9. 代脉指法主病《脉诀乳海》
  10. 代灸膏《中医词典》
  11. 代谢的基本概念《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
  12. 代甲《中医词典》
  13. 代谢改变《病理生理学》
  14. 代抵当丸《退思集类方歌注》
  15. 代谢途径《临床营养学》
  16. 代抵当丸《医学心悟》
  17. 代谢物对糖异生的调节《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
  18. 代刀散《外科传薪集》
  19. 代谢性白内障《眼科学》
  20. 代刀散《外科全生集》
  21. 代谢性和先天性肾脏疾病《默克家庭诊疗手册》
  22. 代偿性反应《病理生理学》
  23. 代谢性疾病《默克家庭诊疗手册》
  24. 代偿机制《默克家庭诊疗手册》
  25. 代谢性疾病《病理学》
  26. 代(阴)《濒湖脉学》
  27. 代谢性疾病《病理学》
  28. 《三指禅》
  29. 代谢性疾病《神经精神疾病诊断学》
  30. 《痰火点雪》
  31. 代谢性疾病《临床肝移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