蛆痘

《证治准绳·幼科》书籍目录

〔袁〕天地间,有形化者,有气化者,形化者由于胎卵,气化者忽焉成形,痘之有蛆,形化、气化、兼之也。近有华峰道人,隐吴山治痘,有一小儿患痘,时届十一月,感发之候,痘经正顺,囊廓鼎竦,忽头项上恶痒难忍,手搔难禁,遂于溃破处将银簪挑之,则见其虫如丝,细而长有寸,遂以香油取尽,花椒汤洗之,痒即止。愚按∶寒冬蛰令,岂有虫乎,兹乃气化然也。又有一患痘者,时值炎热之际,头项上如前作痒,予视之,见其虫如米粒,囊中或二三盘据焉,此乃蝇蚋聚啮脓血,形化然也。先哲云蛆痘不死,以其枭毒尽发于外也。

痘疮生蛆方经霜桑叶薄荷煎汤洗之,其蛆自去,或先用艾条熏之,后增紫苏甘草、煎汤洗之。禁雄黄矾石、等药。

【验头面】论曰∶轻者头面少。又,胡荽酒法不欲喷头面。以诸阳之会在于头,心之华在于面,痘为阳毒,而心主之,故痘疮头面稠密者重。头面预肿者凶。头面疮破烂腥臭者凶。欲占疮之轻重吉凶,莫如头面也。

人之一身,内则心为君主,外则头为元首,病有真心痛,真头痛,以见不可轻犯也。经曰∶头者精明之府,头倾视深,精神弃矣,故占人之生死者亦莫如头,凡疮初出,从他处先见,渐登于头,起发收靥皆然,他皆有疮,而头独稀,此佳兆也。若于头额之间先出,先戴浆,先干收,先破损,其疮稠密无缝,肉下浮肿,皮上溅起粗肤者皆凶。惟疮遍身俱收,而头上不收,或熟自破,或脓出结如堆者,不须怪。

盖天地之化,孤阳不生,孤阴不长,阳变阴合,彼此相成,头者诸阳之会,无阴相济,所以难收也。又病闭目摇头者死,此阳脉不治,谓之心绝也。

经曰∶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其气皆上走于面,而走空窍。又,肝开窍于目,肺开窍于鼻,脾开窍于口,心、肾开窍于耳。又,修真家云∶面有七窍,内应乎心。又,相术但观人之面,以知祸福,可见面不可败也。凡疮稠密,七窍闭塞,败面者凶,以脏腑经络之气皆病也。又,诸阳皆聚于面,痘为阳毒,初出之时,必先于面,然面有部位,其候不同,额属心,离火之位,火性急烈,不可轻犯,凡疮出现、泡浆、干收,先从额上起者凶。左颊属肝,震木之位,右颊属肺,兑金之位,二处不论先后,但疮欲磊落坚浓,若模糊成块,浮嫩易破,溃烂灌肿者凶,盖肝藏魂、肺藏魄,肝肺俱败,魂魄以离,故凡病两腮冷或木硬者死。颏属肾,坎水之位,此处先出、先壮、先靥者吉,盖疮疹出于肾则吉,入于肾则凶也。鼻属脾,坤土之位,亦不论先后,但不欲模糊,早干收也,若未成浆,鼻头先干黄色凶,此脾土将败,真脏色见也。

〔薛〕闻人氏云∶痘疹属火证,其面色赤者为顺,甚者为热。若肝木克制脾土,致面色青者,是为逆也,急用四君、升麻柴胡,调补脾胃,色正才治。窃谓前证若伤食而呕吐搐搦,脾气受伤而泻利搐搦或厥逆,皆慢脾风之渐也,用人参理中汤(泄利)加柴胡钓藤钩治之,或有少误,多致不起。若有痘毒内外郁蒸,发出遇风寒相搏,凝滞于肌肉,遍身皮肤青色者,用透肌散。胃伤则生风呕吐,脾伤则生风厥逆,用五味异功散天麻。若疮密热盛便秘,饮冷面赤者,用犀角解毒散。灌浆之后,发热烦躁,作渴面赤者,用当归补血汤。足热腰痛,目睛赤者地黄丸。皆要法也。一小儿出痘饮冷过多,腹痛面青,手足并冷。此寒邪伤脾而虚寒也,用附子理中汤一剂而痛止,用人参一两、姜一钱二剂而脓灌,又用人参煎汤代茶与饮,月余而靥。

一小儿出痘面色青,手足冷。此寒水侮土也,非十二味异功散不能救。不信,乃服疏通之药,殁而遍身皆青。

人中为阴阳之分,故赵子昂以泰卦象之,人中而上,分为三部,人中而下,亦分为三部,发际之上,阳之上也,两眉之间,阳之中也,山根以下,阳之下也。自口至两乳间,阴之上也,自心蔽骨至阴毛际,阴之中也,自阴而下,阴之下也。凡疮之出现、起发、收靥,自人中而分,上下循序,阴阳和畅,虽多且密,亦可言吉,若或舛差,虽是稀少,亦可言凶,此有伏也。

发热之时,面色明莹者吉,面赤若涂抹者重,此邪气拂郁于阳明胃与大肠也,阳明经上循于面,故赤也,宜以清凉解毒之药少通利之。面垢惨黯者凶,疮疹之火,发自少阳,面垢者,少阳候见也,《针经》云∶少阳病甚则面微壅,宜表里双解,盖少阳从中治也。

【验耳目鼻】经曰∶肾通窍于耳。耳者,肾之外候也,肾之为脏,水脏也,天一生水,受气之初,先生两肾,而一阴藏焉,又有相火存乎命门之中,疮疹发热耳独凉者,疮疹为火,肾不受邪,存水之主以制阳光也。

如耳反热,则水不胜火,将有归肾之变。痘疮之候,先观耳后有红缕者,盖手少阳三焦之脉,从膻中上出缺盆,系耳后,直上出耳角。红者火色也,此疮疹之火,发自少阳,自见于其经也。凡疮自耳先出,未及成浆,耳轮先靥者,渐萌归肾之势矣。

目别见经曰∶肺通窍于鼻,疮疹发热之初喷嚏者,火邪上干于肺,外应于鼻,而痒则嚏。鼻干黑燥者,火刑于金,金体本燥,得火反甚,急宜清金泻火,以解其毒。鼻衄者,血得热而妄行,故衄出于鼻,急与凉血泻火,以解其毒。

流清涕者疹也,疹发于心,心肺相连,以火炼金,热极而反化为水也。疮出之后,鼻塞不通者热也,火主 胀。疮已成浆收靥之时,鼻塞不得息者,此鼻内有疮,脓涕粘结,可用金银小簪子以通之。如疮未成浆,鼻端先干者凶,经曰∶脏真高于肺,以行荣卫阴阳也,邪火刑肺,肺败不能输精于皮毛,故皮毛焦枯,先见于鼻,荣卫不行,阴阳不续,以渐遍身皆干枯而死矣。凡疮变坏,鼻中血出者,涕自流出者,鼻孔开张喘急者,肺绝之候,皆死证也。

【验唇口牙齿】脾之窍,通于口,其华在唇四白。《脉诀》曰∶应唇通口气。疮疹发热之初,口中和,唇色红润者吉。如口燥唇裂,其毒必甚,急解之。疮出稠密,唇口疮子相粘,诸疮未发,此疮先已戴浆,诸疮未收,此疮先已焦黑者凶。面疮肿灌,唇上疮裂,成块干溅者重。如疮出太密,口中臭气者,脏腑败坏,故臭出于口也。疮欲变坏,唇上缩者,脾绝也。唇下自呷者,鱼口也。口中涎如胶粘者,脾津竭也。皆不可治。疹家唇口生疮声哑者,狐惑证也。不急治之,杀人。

上片牙隶于坤土,乃足阳明胃脉之贯络也,下片牙隶于干金,乃手阳明大肠脉之贯络也。疮疹发热之初,口开,前板齿燥者里热也,宜以清凉之剂微解之。切牙者,牙乃骨之余,肾主骨,寒战切牙,毒归于肾,必死。

如发热切牙者,有欠则为肝热,有上窜,则为心热,此欲作搐也。疮已收靥,牙龈溃烂者,此肉疮未得平复也,勿作走马疳疮治之,疹后牙龈溃烂,血出肉黑气臭者,此方是走马疳也。

【验喉舌】咽喉别见舌者,心之候。《脉诀》曰∶外应舌,将荥。又,脾之脉,络于舌,舌之在人,延纳饮食,主持声音,其用亦大矣,疮疹发热,其舌红润者吉。舌燥如芒刺者,里热甚也,急解之。《针经》曰∶热病口干舌黑者死。

吐舌者,脾有热也,脾脏微热,则舌络微紧,时时舒舌,勿用冷药及下之,或饮水者,医疑为热而下之,误也,饮水者,脾胃虚,津液少故耳。疮出之后,舌上稠密,出如堆粟,破如蜂窠者危,更加饮水则呛,食物则哕,声哑不出者,必死之证。疮出太甚,弄舌者凶。

【验颈项】经曰∶东风生于春,病在肝,俞在颈项。颈项者,生气之本也。又曰∶天气通于肺,地气通于嗌。天食人以五气,喉者气之所由也,故喉主天气,地食人以五味,咽者味之所由也,故咽主地气。颈项者,咽喉之管束也。又,三阳之脉自颈而上,三阴之脉自颈而还,颈项者阴阳之道路也。痘疮之候,颈项欲疏,若缠项而出,稠密太甚者,谓之锁项,废其管束,阻其道路,上不得降,下不得升,内者不出,外者不入,经曰∶出入废则神机化灭,升降息则气立孤危。此死之征也。凡病深项软者死,骨败也。

【验胸腹】经曰∶凡刺胸腹者,必避五脏。胸腹者,脏腑之郭也。又曰∶鬲肓之上,中有父母。盖言心肺也,故痘疮轻者胸前无,胸腹出太甚者必重也。其中于脏,各有期日,凡病深喘急,胸骨扇动者,肺焦胀也,左乳下动脉突出者,宗脉绝也,皆不可治。疮疹腹痛者,毒未尽也,更宜详审。

【验手足】四肢者,诸阳之本,疮出欲疏,其发欲透,其靥欲齐。如应出不出,应发不发,应收不收,此脾胃气虚不能旁达四肢也。发热,手寻衣领、乱捻物者,肝热也。手掐眉目鼻口者,肺热也。手足搐搦者,心肝风火相搏也。各随其脏而泻之。足凉者,此常候也,疮疹肾不受邪,肾主足,故足宜凉。手足冷者,脾脏怯也,四肢皆禀气于胃而不得至经,必因于脾,乃得禀也,脾怯,不能为胃行其津液,故冷耳,宜温之。疮已出现,手足多水泡者,此肝胜脾衰,为鬼贼,宜急治之,不久便生痒塌也。如遍身皆发,手足不透,是空壳者,此脾胃虚弱,津液耗竭,荣卫凝涩,故其毒亦郁而不发也,不能食者死,能食者必发疽。疮势太甚,手足冷者不治。疮未成浆,手足皮脱者必死。疮已正靥,惟足不收者,足为纯阴,无阳相济,所以收迟,《玉函经》曰∶孤阳寡阴即不中,譬取鳏夫及寡妇。如疮始成浆,他处未收,手足心先靥者,其后必生怪疾也。疮靥之后,手足关节肿痛者,必发痈也。疮痒,手足搔乱者凶。

【验寝卧】夫卫气者,昼则行阳,夜则行阴,行阳则寤,行阴则寐,人之常也。疮疹发热便昏睡者,心主热,脾主困,心受气于脾,故发热昏睡,此常候也。起卧不时者,内有热也,必多陷伏之变。合面卧者,里热也。

大抵疮疹始终安寝者吉,盖气血强盛,荣卫流行,邪出于表而不在里则神安,神安则志定,是以得安寝也。

若气血衰弱,荣卫滞涩,邪在于里而热,心恶热,则神不安,神不安则志不宁,是以烦躁、闷乱、谵妄、而不得眠也。亦有毒伏于中,神丧气脱,僵卧如尸,呼之不应,饮食不知者,不可以嗜卧论,乃死证也。

【验饮食】经曰;人以水谷为本。故人绝水谷则死,仲景曰∶水入于经,其血乃成,谷入于胃,脉道乃行,可见水谷之悍气为卫,精气为荣,水去则荣散,谷消则卫亡矣。凡痘疮能食者,虽重亦吉,不能食者,虽轻亦危也,然有不能食而生,能食而死者何也?盖不能饮食者,脏腑内实,大便不行,有平日之谷气以为之主,疮成之后,自消谷气、而思食矣。其能饮食者,邪热杀谷,即叔和所谓口干饶饮水,多食亦肌虚者也,将不久而变生焉。惟疹家多不能食,以口中不和,不思食也。余详不能食门。

1000余本中医古籍txt电子书免费下载

下载《证治准绳·幼科》 电子书打不开?

下载所有中医书籍

返回《证治准绳·幼科》书籍目录
  1. 蛆痘《证治准绳·幼科》
  2. 蛆虫入耳秘方《华佗神方》
  3. 《中医词典》
  4. 蛆虫入耳《奇效简便良方》
  5. 躯干骨及其连接《人体解剖学》
  6. 《本经逢原》
  7. 躯骨《中医词典》
  8. 《本草纲目》
  9. 躯壳《中医词典》
  10. 袪痰《中医名词词典》
  11. 躯壳经络脏腑论《医学源流论》
  12. 袪湿《中医名词词典》
  13. 躯啼《幼幼新书》
  14. 袪风养血《中医名词词典》
  15. 躯体化障碍《默克家庭诊疗手册》
  16. 袪风除湿《中医名词词典》
  17. 躯体神经《人体解剖学》
  18. 袪风《中医名词词典》
  19. 躯体形式障碍《默克家庭诊疗手册》
  20. 祛瘀止血《中医词典》
  21. 躯体型精神障碍《默克家庭诊疗手册》
  22. 祛瘀消肿《中医词典》
  23. 趋化因子《细胞和分子免疫学》
  24. 祛瘀活血《中医词典》
  25. 趋化因子的种类《细胞和分子免疫学》
  26. 祛邪扶正《中医词典》
  27. 趋化因子受体《细胞和分子免疫学》
  28. 祛邪丹《是斋百一选方》
  29. 趋庭杂记《吴医汇讲》
  30. 祛涎散《仁术便览》
  31. 趋翔《中医词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