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肠手阳明之脉
起于大指次指之端,循指上廉,出合谷两骨之间,上入两筋之间,循臂上廉,入肘外廉,上 外前廉,上肩,出骨之前廉,出乎,柱骨之会上,下入缺盆,络肺,下膈,属大肠;其支者,从缺盆上颈,贯颊,入下齿中,还出挟口,交人中、左之右,右之左,上挟鼻孔。是动则病齿痛颈肿。是主津液所生病者,目黄口干,鼽衄喉痹,肩前 痛,大指、次指痛不用。气有余则当脉所过者热肿,虚则寒栗不复,为此诸病。( ,语口切。颊,鸠药切。鼽音求,衄音扭)
此言大肠经脉气之行,乃为第二经也。大指次指者,手大指之次指,即第二指,名食指是也。肺经本出于大指,而大肠经则出于次指,兹言大指次指者,乃大指之次指,非言既出于大指,而又出于次指也。合谷者,本经穴也(俗名虎口)。肩端两骨间为 骨。肩胛上际处为天柱骨。缺盆,足阳明胃经穴也。头茎为颈,耳以下曲处为颊。言大肠者、乃手阳明经之脉,受手太阴之交,遂起于指之端,循此次指之商阳、二间、三间之上廉,出合谷穴,在两骨之间,又上阳溪穴,即两筋间 又循臂之上廉偏历、温溜、下廉、上廉、三里,入肘外廉之曲池穴,上循 外之前廉,历肘 、五里、臂,以上肩之肩 穴,又出 骨之前廉,循巨骨穴,上出天柱骨之会上,会于大椎,自大椎而下,入缺盆,循足阳明经脉,外络绕肺脏,复下膈,当天枢之外,会属于大肠;其支别者,虽由偏历而入,又自缺盆上行于颈,循天鼎、扶突,上贯于颊,人下齿缝中,复出夹口两吻,相交于人中之内,左脉往右,右脉往左,上挟鼻孔,循禾 、迎香而终,以交于足阳明胃经也。此经有病,则见目黄鼻鼽等症。
- 大肠手阳明之脉《经络考》
- 大肠手阳明经病证《中医词典》
- 大肠下血,血多心虚,四肢无力,面色痿黄用滋阴脏连丸《奇方类编》
- 大肠手阳明经病证《脉经》
- 大肠小肠说《医学实在易》
- 大肠实热《备急千金要方》
- 大肠小肠说《医学三字经》
- 大肠实热《中医词典》
- 大肠小肠五脏皆属于胃胃虚则俱病论《脾胃论》
- 大肠实《药症忌宜》
- 大肠泄《中医词典》
- 大肠实《中医词典》
- 大肠泄燥湿《儒门事亲》
- 大肠实《圣济总录》
- 大肠泻《中医词典》
- 大肠湿热《中医词典》
- 大肠虚《中医名词词典》
- 大肠湿热《中医名词词典》
- 大肠虚《圣济总录》
- 大肠热实方三首《外台秘要》
- 大肠虚《中医词典》
- 大肠热结《中医词典》
- 大肠虚《药症忌宜》
- 大肠热结《中医名词词典》
- 大肠虚寒《中医名词词典》
- 大肠热《中医词典》
- 大肠虚寒《中医词典》
- 大肠内消化《生理学》
- 大肠虚寒方三首《外台秘要》
- 大肠内细菌的活动《生理学》
- 大肠虚冷《中医词典》